早產兒會感覺痛嗎?(2)

Print Friendly

早產兒會感覺痛嗎?(2)
知識通訊評論第49期

有意識的思想

安那德團隊進行的研究,受測的早產兒共四十名,懷孕期在二十八到三十六週,出生後二十五到四十二小時。他們使用「靜脈穿刺」這種採血技術,來產生可能會痛的刺激。不管只是輕刺(做皮膚消毒)或者會痛(靜脈穿刺),流到自體感覺皮質區的血液都會增加,但沒流到皮質其他地區;靜脈穿刺造成的血液流到自體感覺皮質的數量,要比起皮膚消毒大得多,這一點支持了費茲傑羅團隊的研究成果。但跟費茲傑羅團隊不一樣的地方,在安那德發現,愈是早產的嬰兒,對疼痛刺激的反應愈大。

這項歧異,可以用兩組團隊使用不同的刺激法,以及受測寶寶的年齡不同,來加以解釋。即便如此,最重大的發現則相同,也就是早產兒碰到劇痛,大腦皮質都有活動。其他支持會痛的學者都熱烈歡迎這一論點。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兒科心理學家葛魯諾(Ruth Grunau)表示,對新生兒的研究能取得這種成果極其困難,堪稱本學域一大突破。但是,嬰兒皮質區有活動,不見得就證明有意識。

所以,那些早產兒真的有主觀經驗,感覺疼痛,一如成人,學者們對這種說法敢打多大包票呢?即使很清醒的成年人,要找到意識的證據,都找不著。最近的研究挑起以下的問題:昏迷也不能言語的成人,是否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意識?話雖如此,這個問題依然飽受爭議。所以,要證明嬰兒的感受,目前實在辦不到。安那德質問說,任何生化或生物物理的觀測,要怎麼才能等同於主觀、有意識的經驗呢?這確是一大謎團。

安那德認為,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推論說早產兒能感受到疼痛;他表示,假如嬰兒跟成人一樣,都瞧得出對疼痛有明顯的行為與生理反應,再加上大腦皮質區有活動,那麼大家可以相當有信心地說,嬰兒感受到疼痛,即使是沒有意識方面的證據也一樣。葛魯諾同意此說,他表示,假如有這麼多的觀察佐證,都無法推論說嬰兒覺得痛,那就太奇怪了。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紓解早產兒治療時的疼痛受苦感受,就變成至要之務,尤其科學家們現在已經了解:頻頻有痛苦經驗,會扭曲神經系統的發展。某些研究指出,早產兒會變得對疼痛沒那麼敏感,而另外一些研究則顯示:兒童,尤其是早產又在生命初期熬過多重手術的兒童,如果要進一步作手術時,必須施打更高劑量的止痛劑。換句話說,生命初期常常經驗到疼痛,長大以後對疼痛不是更敏感,就是變得麻木。費茲傑羅承認情況錯綜複雜。鑑於研究人類新生兒的許多困難,面對現象又很複雜,這一點實無足為奇。

主觀反應

拿新生大鼠來作研究,其結果也顯示,因為疼痛刺激的時機、性質及持續多久,大鼠成年後,對疼痛的感受不是太敏感,就是變得遲鈍。兩種情況都會造成麻煩:較麻木的兒童容易受傷,而超敏感的則容易畏縮,不參加日常活動。

葛魯諾還關心這樣的小孩對壓力的反應。她跟同事們進行詳盡的研究,把加護病房裡,早產兒接受治療過程中可能嚐到痛苦的份量,跟他們制定、嬰兒出生後不同階段壓力荷爾蒙等級表,兩相比對。他們發現,早產兒成長八到十八個月,比起足月才生下來的同齡嬰兒,壓力荷爾蒙的等級要高得多,話雖如此,這些效應會持續多久,目前還不清楚。

許多研究動物與人類的文獻指出,壓力荷爾蒙長期存在,會導致大腦產生變化,尤其攸關學習及記憶的腦區,特別如此。米克表示,早產兒因為腦部結構還在形成中,所以很脆弱,這一點真叫人憂心。

研究人員曾仔細分析許多介於五到十四歲的孩子們,結果顯示,早產兒有注意力不集中缺陷的機率,比足月才生下來的兒童,要高出二點六倍。如此的孩子們容易出現各種學習困難,焦慮值升高,認知能力也較弱。要精準鎖定這些差異的原因,相當困難。總而言之,早產會引發一大堆問題,或多或少都有影響。葛魯諾表示,疼痛肯定可以列在影響因素當中。

因此,專家們正努力研發種種方式,以便更精準地測量早產兒的疼痛感。費茲傑羅正在實驗的是:大腦皮質對可能造成疼痛的刺激有所反應,與醫護人員主觀的疼痛評估,兩者之間有多吻合。他還使用成像科技,觀察止痛劑對兒童的功效。她的團隊正使用腦電圖科技,來修訂近紅外線光譜分析儀取得的成果;腦電圖可以讓她的團隊測繪神經取得的資訊,是如何在早產兒大腦皮質不同區域加以傳輸、處理。安那德與其同事也在進行類似研究,其中有比如手術後疼痛等長期疼痛的影響。

安那德團隊也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成像科技,探索胎兒會不會感覺到疼痛這項極具爭議又政治敏感的課題。專家們同意,研究早產兒並無法解決這項課題。分娩過程會激烈扭曲嬰兒腦部的生理,以至於要比較胎兒的腦部,並不是那麼容易。即使有複雜的成像科技協助,要解決這個問題,也極不容易。

然而,研究早產兒疼痛,可以推動醫藥界研發專為嬰幼兒童設計的止痛藥。藥物法規組織、公家機構及慈善基金目前都已了解,這個課題相當重要。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6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