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 (Big Bang)

Print Friendly

大爆炸 (Big Bang)
國立基隆女中地球科學科張仁壽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林文教授責任編輯

大爆炸理論是現代宇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學說,與過去其他的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開始於「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模型之下,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冷到熱,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很大的爆發。

根據大爆炸理論的觀點,在早期的宇宙,溫度極高,密度也相當大,因此能提供適當的物理條件讓中子與質子結合而形成較重的原子核。但當宇宙的溫度隨著膨脹降至5億度以下時(此時約在大爆炸後15分鐘),宇宙便不再繼續合成原子核了。而這些在宇宙最初15分鐘內產生的輕元素的數量比例,就成了檢驗大爆炸模型所預測的早期極熱宇宙的證據。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除了上述輕元素的數量比例,大爆炸建構的宇宙模型能統一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1. 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反映了宇宙的膨脹。
2. 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只有絕對溫度幾度。 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大約為3K。這一結果無論在定性上或者定量上都與大爆炸理論的預言相符。

但是,在大爆炸的宇宙模型下,我們要如何解釋現在所觀測到的各類天體的起源及演化,如星系的演化與星系如何形成大尺度結構,還有待天文學家繼續尋找出答案。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