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附近的板塊(Plate)構造

Print Friendly

台灣附近的板塊(Plate)構造
台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鄧亦翔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一、位置: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
二、板塊構造狀況:
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有2個交界面,一者是花東縱谷,此處交界面為歐亞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例外)。另一交界面是琉球海溝附近,此處的交界面為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歐亞板塊之下。
三、例外說明:為何會出現較輕的歐亞板塊隱沒至海洋板塊之下?
1.早在1000萬年前,歐亞板塊前緣為南中國海板塊。
2.南中國海板塊東邊緊鄰菲律賓海板塊。南中國海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時,由於南中國海板塊的密度較大,因此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並且在隱沒的位置上方形成一連串的火山島,是為呂宋島弧。
3.大約300萬年前,南中國海板塊全部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下方,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接觸。雖然歐亞板塊的密度較低,但卻因南中國海板塊牽引,導致歐亞板塊也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4.呂宋島弧不斷向西前進,並且將海洋沉積物推擠壟起,形成高山。
5.從300萬年前至今,呂宋島弧已經推進到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上,並且部份浮出海平面形成台灣島的海岸山脈。沉積物所擠壓壟起的高山形成中央山脈,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的交界剛好就是板塊的交界面—花東縱谷。
6.風化侵蝕作用導致大量土石堆積在台灣西部平原以及花東縱谷。
7.台灣附近的岩石分布為
(1)西部平原為沉積岩
(2)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多為變質岩
(3)海岸山脈與北部大屯火山群為火成岩
四、如何知道板塊的結構:
由於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強烈的作用力導致岩層發生斷裂,因此利用地震發生的震源位置分佈,可以推測出板塊的交界面。
1.台灣由西向東,地震的深度越來越深,表示歐亞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2.琉球群島附近的板塊交界帶附近,由南往北地震越來越深。表示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歐亞板塊之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