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與天北極

Print Friendly

北極星 (Polaris)與天北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在孔子時代,認為北極星就代表著天北極。至少到了宋朝,已經很確定知道北極星並不在天北極的位置上。

在晴朗的晚上,只要有心,花上五到十分鐘,便可以觀察到星星在移動,尤其觀察在屋角或山邊附近的星星,更是明顯。所有的星星都與太陽、月亮一樣東升西降。利用照相機長時間曝光,則所有的星星都因為移動而呈現一條圓弧,圓弧的中心稱為天北極,正是地球自轉軸指向的方位。

在《論語•為政》篇中,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即孔子說:「為政應以道德服人,就像天北極位處中央不動,而眾星圍繞著它運轉」。這是一種法天的思考模式,認為人的社會行為應該效法自然的模式。在孔子時代,認為北辰便是北極星,位在天北極的位置動都不動,所有的天體都繞著它轉動,一天轉動一圈。

天北極與北極星

「天北極」或「北極星」是現在的名稱,在我國古代並不知道兩者有何不同,大都稱為「北辰」、「天極」、「極星」…。例如在《爾雅•釋天》中提到:「北極謂之北辰。」又如《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在《觀象玩占》中說得更詳細:「北極五星在紫微宮中,一曰天樞,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從上面所引用的說法來看,中國在秦漢以前,認為北極星是位於星空中不動的一顆星,不像其他星星一樣會做週日運動。
宋朝大學問家朱熹已經知道天北極與極星不同,他清楚寫著:「北辰是中間無星處,些子不動,北辰無星,緣人要取此為極,不可無記認,所以就其旁取一小星,謂之極星。」

北極星並不在天北極的位置上,而有些偏差。《新儀象法要》一書也清楚提到:「三光迭曜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舊說皆以紐星即天極,在正北為天心不動。今驗天極亦晝夜運轉,其不移處乃在天極內一度有半…」。

從此北辰(天北極)歸北辰,北極星歸北極星,兩者分開了。北極星的地位與其他恆星一樣,也繞著天北極轉動。天北極是恆星周日運動的中心點,是地球自轉軸無限延伸所指的方向;而北極星是最靠近天北極的亮星。

北宋的沈括曾在朝庭中總管天文,熟悉星象曆,他在著名的《夢溪筆談》中「象數」門提到天北極的問題。

在象數門127條「北極不動」:

「……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謂之極星。自祖亙(魏晉時代)以璣衡考驗天極不動處,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熙寧中,予受詔典領曆官,雜考星曆,以璣衡求極星,初夜在窺管中,少時復出,以此知窺管小,不能容極星遊轉,乃稍稍展窺管候之,凡歷三月,極星方遊於窺管之內,常見不隱,然後知天極不動處,遠極星猶三度有餘。每極星入窺管,別畫為一圖。圖為一圓規,乃畫極星於規中。具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各圖之,凡為二百餘圖,極星方常循圓規之內,夜夜不差。予於熙寧曆奏議中敘之甚詳。」

沈括用窺管觀察北極星的周日運動,花了三個月,才做了一個孔徑比較大的窺管,使北極星一直在管中繞圈,測出北極星與天北極相差三度多。

今天,只要使用相機,曝光十幾分鐘以上,就能看出北極星的周日運動,輕易的就能估計北極星與天北極相隔幾度。科技的進步,讓天文測量變得簡易,人人能做。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