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Typhoon)讓東台灣減少大地震(Earthquake)發生的頻率

Print Friendly

颱風(Typhoon)讓東台灣減少大地震(Earthquake)發生的頻率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一般人對於颱風的印象,總是想到颱風來臨時挾帶著強風豪雨、海浪被吹到三層樓高的景象。而颱風在短時間內所降下的豐沛雨量,往往又會引發山洪、土石流以及水災,對於大家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害。因此,雖然平均每年都會約有3~4個颱風會侵襲台灣,但只要中央氣象局預報颱風有可能來,大家都會不敢大意、嚴陣以待。
但是我們也知道,颱風並非只有帶來災害。以台灣南部地區而言,主要的降雨季節集中在5月至9月,主要依賴梅雨及颱風所帶來的雨量。萬一梅雨帶來的雨量不明顯,颱風又不來,那麼極有可能會造成乾旱的現象。所以颱風帶來適量的雨量對台灣而言相當重要。此外,颱風對於氣候的調節和地表能量的平衡,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近中研院地科所副研究員劉啟清跟兩位美國學者合作發現,另一個跟颱風有關的現象,並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Nature 459, 833-836 (11 June 2009)),引起許多人的注意。他們的研究發現,颱風可以觸發慢地震。所謂慢地震是指持續時間較長,長達數小時至數分鐘的地震,並非平常我們認知持續時間僅數秒鐘至幾分鐘的地震。而其他的研究團隊則已從數值模型證明,慢地震可以觸發其他的地震。而這樣的機制可以說明一個有趣的現象:「東台灣地區為什麼很少發生大地震?」
我們都知道台灣地處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兩塊板塊的撞擊造成台灣島的造山運動及頻繁的地震活動,東台灣地區也因此遭受相當大的壓縮變形,這樣的地質環境理應讓東台灣地區有相當大的機會發生大地震。然而由於東台灣地區經常有颱風經過,使得這個區域重複慢地震的發生。推測若沿著碰撞區域有數個慢地震的震源,則這些慢地震的作用可使應力區域分隔開來,如此可抑制大地震的發生。如此可說明跟東台灣地區平均每年聚合8.3公分的變形量比較起來,此區域甚少產生大地震的原因。
若真如此,颱風的益處可能要再添一筆了!

參考資料:
1.ChiChing Liu et al., 2009, Slow earthquakes triggered by typhoons, Nature 459, 833-836.
2.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 … 08042.html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2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