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本空間( Sample space)

Print Friendly

樣本空間( Sample space)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到「可能」這個字眼,面對種種事先無法預知結果的隨機現象,觀察並求出可能產生的結果,這樣的過程叫做「試驗」。例如:投擲一顆公正的骰子,觀察它出現的點數,就是一項試驗,這項試驗有六種可能出現的結果,這些結果所形成的集合 \(S={1,2,3,4,5,6}\),叫做「樣本空間」。簡而言之,一項試驗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所形成的集合稱為「樣本空間」。

然而,要將可能的結果 (outcome) 看成空間中的樣本點的時候,有些微妙之處。1754年法國數學家達朗貝爾 (d’Alembert) 提出一個機率問題:

把一枚均勻的硬幣連擲兩次,至少擲出一次正面的機率是多少?

他認為有三種可能的結果:

第一次擲出正面;第一次沒有擲出正面、第二次才擲出正面;兩次都沒有擲出正面。

所以他主張至少擲出一次正面的機率是三分之二。達朗貝爾的推論是錯誤的,因為這三種結果發的發生機會並不均等,當第一次擲出正面,第二次可能擲出正面也可擲出反面,所以正確的樣本空間是

S={(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在每一種結果發生的機會均等之假設下,至少擲出一次正面的機率是四分之三。

事實上,達朗貝爾曾發表不少數學論文,並且解決物理動能守恆的爭論,他也是十八世紀的百科全書編纂人,如此有天賦的大師級人物也會馬前失蹄,沒有察覺「機會均等」的關鍵性。今日,我們坐享機率論的果實,應謹慎分析,不可重蹈覆轍。

現在我們孰悉了樣本空間的巧妙之處,就進一步把樣本空間的威力運用到下面這個有趣的問題上:

我父親從收音機聽到下面的故事:杜克大學有兩位學生,整學期在化學課都拿到A。不過,期末考前一天,他們到另一州參加派對,沒能及時趕回學校考試,他們給教授的藉口是有個輪胎爆胎了,請教授給他們補考的機會。教授答應了,出了份題目,叫他們到不同的教室補考。第一個問題(在試卷的其中一面)占5分。他們翻到試卷的另一面,發現第二題占95分,題目是:「哪一個輪胎個爆胎?」請問兩個學生答案一致的機率有多大?我和我老爸都認為是十六分之一,對嗎?

如果學生謊稱爆胎,而且沒有串供是哪個輪胎爆胎,我們用符號 \(A\)、\(B\)、\(C\)、\(D\) 分別表示車子的左前、左後、右前、右後四個輪胎,再以數對 \((x,y)\) 的第一個位置 \(x\) 表示第一位同學的答案;第二個位置 \(y\) 表示第二位同學的答案,那麼樣本空間是

\(\{(A,A),(A,B),(A,C),(A,D),(B,A),(B,B),(B,C),(B,D),\)

\((C,A),(C,B),(C,C),(C,D),(D,A),(D,B),(D,C),(D,D)\}\)

\(16\) 個結果中有 \(4\) 個是兩位同學的答案一致:\((A,A),(B,B),(C,C),(D,D)\),因此機率是十六分之四,即四分之一。

參考資料:

  1. 曼羅迪諾著、胡守仁譯(2012),《醉漢走路–機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2. 許志農主編(2013),《普通高級中學數學》第二冊, 台北:龍騰文化。
  3. 蕭文強、林建著(2010),《概率萬花筒》,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4. 萊文森著、葉偉文譯(2004),《統計 你贏的機率》,台北:天下文化。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4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