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precipitation)

Print Friendly

沉澱(precipitation)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在化學領域中沉澱作用(precipitation)的過程是從反應的液相系統中產生一個可分離的固相,或是從過飽和溶液(supersaturation)中析出難溶性的固體。產生沉澱的化學反應又稱為沈澱反應(precipitation reaction)。以下列反應為例:   硝酸銀(AgNO3)水溶液與氯化鉀(KCl)水溶液混合可產生氯化銀(AgCl)沉澱及硝酸鉀(KNO3)水溶液,反應式表示方法為:     AgNO3(aq) + KCl(aq)→ AgCl(s) + KNO3(aq)

此反應若以離子反應式表示,書寫如下:      Ag+(aq) + NO3(aq) + K+(aq) + Cl(aq) → AgCl(solid) + K+(aq) + NO3(aq)

刪除離子反應式中沒有發生沉澱反應的離子項目之後,
可得到淨離子反應式(net ionic reaction),書寫如下:   Ag+(aq) +Cl(aq)→ AgCl(solid)
物質的沉澱和溶解屬於化學平衡(equilibrium)的過程,計量的方法通常是用溶度積常數(solubility-product constant,Ksp)來判斷難溶鹽是否發生沉澱還是溶解。溶度積常數是指在一定溫度下,難溶性電解質的飽和溶液中,組成沉澱的各離子濃度的乘積為一常數。例如氯化銀的Ksp = 1.70×10-10,其值表示如下:   Ag+(aq) +Cl(aq)→ AgCl(s) Ksp = [Ag+“>[Cl“>   
沉澱可分為晶形沉澱和非晶形沉澱兩大類型。晶形沉澱內部排列較規則,結構緊密,可生長成較大顆粒,易於沉降和過濾;非晶形沉澱顆粒很小,沒有明顯的晶格,易形成膠質粒子(colloid),易吸附雜質,難以過濾。對非晶形沉澱,通常在熱、濃溶液中進行沉澱反應,同時加入大量電解質以加速沉澱微粒凝聚,防止形成膠體溶液。

沉澱過程的一個重要的起始階段是成核作用(nucleation)。成核作用的階段,要產生一個即將堅硬(hypothetical)的固體微粒需具備下列幾項條件:(1)在液體中先產生一個”液-固”界面(liquid-solid interface), 也就是在液體中的某處發生”液-固”相對的表面能量(surface energy)。如果沒有適當足量的表面能量,那麼就不會有成核作用的階段,溶液將形成過飽和溶液,而不會析出沉澱。

參考資料: 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 … (chemistry)
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Solubility+product+constant
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colloid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