螯合治療(Chelation therapy)

Print Friendly

螯合治療(Chelation therap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生王彥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化學科陳昭錦老師

螯合治療(chelation therapy)是指服用螯合劑來排除體內有毒重金屬的,在臨床毒物學(clinical toxicology)方面已有很長的應用歷史。就最普遍的排毒而言,如重金屬鉛、汞,或是砷等,有許多螯合劑可使用。例如: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是一種由乙二胺和羧酸合成的無色可溶物質,通常簡稱為EDTA(圖一), EDTA用於靜脈注射,可作為鉛中毒的解毒治療。2,3-二硫基丁二酸(圖二),別名2,3-二硫基琥珀酸,一般簡稱二硫基丁二酸(Dimercaptosuccinic acid ,DMSA ),是一種有機硫化合物,常溫下為白色結晶狀粉末。因分子內含有兩個硫基(-SH),所以它帶有硫基化合物特有的臭味。

二硫基丁二酸和它的鈉鹽都可以作為解毒劑,通過口服或注射治療孩童的鉛中毒。其他螯合劑,例如:2,3-二硫基丙磺酸( 2,3-dimercapto-1-propanesulfonic acid , DMPS) (圖三)以及硫辛酸( alpha lipoic acid , ALA)(圖四)都被應用在傳統及另類醫療方面。

歷史

將螯合劑應用在藥物上肇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化學武器,第一個被廣泛應用的螯合劑是有機二硫化物-二硫基丙醇(dimercaprol)(圖五),別名抗路易氏劑(British anti-lewisite, BAL)。最早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牛津的生化學家們研製出,當時是作為生化武器路易士劑的解毒劑,路易氏劑是氯乙烯氯砷的俗稱(圖六)。二硫基丙醇其解毒原理,是利用其分子中的硫基(-SH)上的硫原子可與路易氏劑上的砷形成很強的鍵結,形成可溶於水的化合物進入血液循環,藉由腎及肝臟的代謝作用將其從人體中排出。需注意的是,BAL有嚴重的副作用。

BAL的缺點有:

  1. 使砷或汞中毒病患腦中砷或汞濃度上升﹔
  2. 只溶於油中﹐肌肉注射非常痛﹔
  3. 只能注射須住院使用﹐高達55%的病患都有不舒服的反應。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負責為船身重新上漆的海軍人員深受鉛中毒之苦,於是可做為鉛螯合劑的EDTA被引入醫藥使用。不同於BAL, EDTA是合成的胺基酸,且不含硫醇,其副作用不像BAL那麼嚴重。EDTA的二鈉鈣螯合鹽CaNa2EDTA,經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證實可用來治療鉛中毒及重金屬解毒。此藥物口服吸收不好﹐只能注射使用。EDTA主要分佈在細胞外液﹐主要由腎臟加以排除。

使用CaNa2EDTA的缺點有:

  1. 治療鉛中毒時容易使鉛再分佈到腦組織﹐發生腦神經症狀;
  2. 必須微量元毒﹐如銅﹑鋅﹑鈣﹑鐵﹑鈷﹑錳流失;
  3. 只能注射﹐須住院使用﹐平均須住院一個月﹐花費昂貴。
 p1  p2  p3
圖一  EDTA 圖二  DMSA 圖三  DMPS
 p4  p5  p6
圖四  ALA 圖五  BAL 圖六 Lewisite

參考資料

  1. 螯合治療。檢索日期:2013/08/28。http://en.wikipedia.org/wiki/Chelation_therapy
  2. 重金屬結合劑。檢索日期:2013/08/31。http://www.greencross.org.tw/toxin/heavy-metal/chelate.htm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