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電力(Geothermal Electricity)

Print Friendly

地熱電力(Geothermal Electricity)
台東專校化學科鍾玉峰退休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地熱電力是指利用地熱加熱地下水變成蒸氣,以啟動渦輪機來產生的電力。其發電原理與火力發電相同,不同的是地熱發電不需要燃料與鍋爐,地熱本身是熱源,只需將蒸氣引進,就可達到發電的目的。

由於地熱流體溫度不夠高,因此地熱電廠的熱效率(thermal efficiency)較低。由熱力學定律得知,這樣的低溫會限制熱機(heat engine)在發電過程中抽取有用能量的效率。為了產生較多的能量,發電時需要溫度較高的地熱田與專門的熱循環(heat cycle)。現今發電技術主要有四種應用系統:地熱蒸汽發電系統、熾熱岩發電系統、雙迴圈發電系統與全流發電系統,茲分別介紹如下:

1. 地熱蒸汽發電系統:本系統分成「乾蒸氣(dry steam)式」與「閃化蒸氣(flash steam)式」發電兩種,前者是直接利用地熱乾蒸氣(150℃或超過)來轉動渦輪機發電,為最簡單及古老的方法。後者將高溫地熱水通入低壓槽使其閃化成蒸汽,再經蒸氣與熱水分離器除去熱水,由閃化蒸汽(180℃或超過)啟動渦輪機發電,這是目前最常運轉的發電形式。

2. 熾熱岩發電系統:將冷水通入高溫的地熱井(屬於熾熱岩層),使其產生高溫蒸氣來推動渦輪機發電。

3. 雙迴圈(Binary cycle)發電系統:為最近發展的系統,可接受57℃低溫的地熱流體,藉熱交換器使低沸點介質流體氣化成蒸氣,來推動渦輪機發電。這是目前建造地熱電廠普遍使用的系統。

4. 全流發電系統:將地熱流體(包含蒸氣與熱水)導入特殊設計的渦輪機,同時利用動能和壓力能來產生電力。
2007年時,世界地熱的電容量約100億瓦,生產的電力約佔地球電力需求量的0.3%。由於地熱電廠數目的成長與容量因素(Capacity factor)的改進,地熱發電以每年3%速率成長。因為地熱電力不靠像風力渦輪機或太陽能面板的短暫的能源,它的容量因素可提高到90%。

目前世界最大的地熱電廠區,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北方(The Geysers),它涵蓋22個獨立的電廠,利用350個地熱井產生的蒸汽來發電,目前輸出電量已超過750百萬瓦。台灣宜蘭的清水也有個地熱電廠,在民國70年七月運轉,使台灣成為世界第14個使用地熱發電的國家。最初的發電量為1500千瓦,後來因化學物結垢阻塞井孔,套管毀損及蘊藏量不豐,地熱蒸汽產量逐年降低,遂於82年11月停產。近期宜蘭縣政府計劃將其修復,成為地熱公園或博物館等多目標用途。


冰島的地熱電廠(Nesjavellir)(取自wikipedia)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thermal_power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thermal_electricity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Geysers
4. 邱裕閔,來自地心的贈禮—地熱發電,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http://proj.moeaidb.gov.tw/eta/epaper/PDF/ti047-2.pdf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