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利用依數性質求分子量方法的比較(上)

Print Friendly

三種利用依數性質求分子量方法的比較(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師邱智宏

高中化學課程介紹依數性質(colligative properties)時,總會提到利用溶液的沸點上升法(ebullioscopy)、凝固點下降法(cryoscopy)及滲透壓法(osmometry)等三種方法,來量測非揮發性溶質的分子量。

雖然前二種方法在現今的實驗室已經鮮少使用,但在化學史的介紹及公式的推導上,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儘管此三種方法在使用上均有其共同的限制,必須在稀薄的溶液中方能適用。唯在實際的操作上,利用滲透壓法求非揮發性溶質的分子量,其準確度要比前二者高,本文分為(上)、(下)二篇,(上)篇試著經由滲透壓法公式的推導,讓讀者了解其使用上的限制,及其原因為何?(下)篇以實際的例子比較三者在實際測量溶質分子量時,何者較優。

  • 滲透壓法公式的推導

由圖一的簡易實驗裝置圖可以看出,當溶劑分子 $$A$$ 可以自由穿過半透膜時,純溶劑端的 $$A$$ 分子,進入溶液的速率,比其由溶液端進入溶劑端快,因此造成溶液端的液面升高,直到兩邊的速率平衡為止,此時的高度稱為該溶液的滲透壓。

53526_p1

圖一 簡易的滲透壓實驗裝置,半透膜僅讓溶劑分子通過,造成管柱內之液面升高而產生滲透壓

如果我們將圖一換成圖二,以另一種表達方式,左邊為純溶劑,右邊為含非揮發溶質的溶液,中間以能讓溶劑分子 $$A$$ 自由進出的半透膜隔開。由圖一可知純溶劑的 $$A$$ 分子穿透半透的速率會大於相反的方向,因此將產生一股壓力($$\pi$$)使右邊的液面上升。如果此時在右邊施加 $$\pi$$ 的壓力,則二邊將維持平衡,此時溶劑分子 $$A$$ 在純溶劑及溶液兩邊的化學能應相等(下式中上標的 $$*$$ 代表純溶劑),即

$$\mu^*_A(p)=\mu_A(p+\pi)~~~~~~~~~(1)$$

由熱力學的定律可知,相同狀況下,純溶劑的化學能永遠高於溶液的化學能,如下式所列,
其中 $$X_A$$ 代表溶劑的莫耳分率,其值小於 $$1$$,故 $$\ln(X_A)<0$$。

$$\mu_A(p+\pi)=\mu^*_A(p+\pi)+RT\ln X_A~~~~~~~~~(2)$$

53526_p2

圖二 左邊的純溶劑和右邊含非揮發性溶質的溶液以半透膜隔開,當右邊施加壓力π使二邊平衡時,溶劑A在兩邊的化學能應相等

另外,溶劑分子 $$A$$ 因受外在壓力 $$\pi$$ 而改變的化學能,可經由下列基本公式推出

$$d\mu^*=-S_mdT+V_mdp$$

其中 $$S_m,V_m$$ 分別為溶劑的莫耳熵及莫耳體積。
在定溫下上式等號右邊第一項為 $$0$$,若兩邊由壓力從 $$p$$ 到 $$p+\pi$$ 積分

$$\int_{p}^{p+\pi} d\mu^*=\int_{p}^{p+\pi} V_mdp$$

$$\mu^*_A(p+\pi)=\mu^*_A(p)+\int_{p}^{p+\pi} V_mdp~~~~~~~~~(3)$$

將式 $$(3)$$ 代入式 $$(2)$$ 後,再代入 $$(1)$$ 式,可得下式

$$-RT\ln X_A=\int_{p}^{p+\pi} V_mdp~~~~~~~~~(4)$$

由於溶質的莫耳分率加溶劑的莫耳分率為 $$1$$,所以將 $$X_A=1-X_B$$ 代入上式,並做二項假設

  • $$(\bf I)$$ 當 $$X_B\ll 1$$,溶質的莫耳分率遠小於溶劑,
    即為稀薄溶液時,$$\ln (1-X_B)=-X_B$$(參考資料1)
  • $$(\bf II)$$ 將 $$V_m$$ 在壓力從 $$p$$ 到 $$p+\pi$$ 之間視為定值,則

$$RTX_B=V_m(p+\pi-p)=V_m\pi$$

$$\displaystyle X_B=\frac{n_B}{n_A+n_B}$$

由於 $$n_A\gg n_B$$,所以 $$X_B\approx \frac{n_B}{n_A}$$,而 $$V=n_A\times V_m$$。
另外,因為是稀薄溶液,即可將 $$V$$ 當成溶液的體積,
因此將 $$X_B\approx \frac{n_B}{n_A}$$ 代入上式,則可改寫為

$$\pi V=n_BRT$$  或  $$\pi=M_BRT~~~~~~~~~(5)$$

式 $$(5)$$ 即為凡特何夫方程式(van’t Hoff equation),其中 $$M_B$$ 為體積莫耳濃度。由式中可看出溶液的滲透壓($$\pi$$)僅和溶質的莫耳數,即粒子數有關,和溶劑的性質無關。

由以上的討論可知,利用滲透壓法求非揮發性溶質的分子量時,因為使用下列假設:$$\ln(1-X_B)\approx -X_B$$,所以只有在稀薄的溶液中方能適用,若超過特定濃度,將產生不可預料的誤差。除了滲透壓法可以應用在實驗上求出溶質的分子量外,沸點上升法、凝固點下降法也常被提及,究竟在實務上,何者比較具體可行,將在(下)篇中詳細比較。

連結:三種利用依數性質求分子量方法的比較(下)

參考資料

  1. 沸點上升法求分子量的限制,高瞻計畫資源平台
  2. http://www.vaxasoftware.com/doc_eduen/qui/tcriosebu.pdf
  3. P. W.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5th ed., p. 221~229 (1994).
  4. 葉名倉,劉如熹,邱智宏,周芳妃,陳建華,陳偉民,高級中學化學選修上冊,南一書局,第140~141頁,2013 年。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