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極

Print Friendly

地磁極 (Geomagnetic Pole)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陳昱璟

地磁極 (geomagnetic pole) 為兩個位於地球表面上的點,靠近地理南北極,若將地球的磁場模擬成一磁偶極 (magnetic dipole),此磁偶極的中心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即為地磁極,通過兩點的軸則為地磁軸,地磁軸並不和地球自轉軸重合,而是相差約 11 度的夾角,由圖一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彼此的相對位置。

74547_p1

圖一、地球地磁極與地理北極之示意圖。(本文作者陳昱璟繪)

地磁極可以分成磁北極與磁南極,而磁北極其實為磁偶極南極指出的方向,但由於以前人們定義了指南針北極指向的方向為磁北極,這個定義便沿用至今日。此外,不同於自轉軸,地磁軸並沒有通過地球正中心,因此,磁北極與磁南極並沒有位於對蹠點 (Antipodes),磁北極到地理北極的距離比磁南極到地理南極的距離還要短。

科學家從觀測的資料中發現,地磁極並不是固定不動,會受到地球內部的磁場變化影響,它以極緩慢的速度移動,約每年移動 55 公里至 60 公里,目前的磁北極位在加拿大境內,而過去的部分磁北極與磁南極的觀測資料附於表一之中。

表一、近年來,磁南極與磁北極觀測位置。

North Magnetic Pole (2001) 81.3°N 110.8°W (2004 est) 82.3°N 113.4°W (2007) 83.95°N 120.72°W
South Magnetic Pole (1998) 64.6°S 138.5°E (2004 est) 63.5°S 138.0°E (2007) 64.497°S 137.684°E

地球磁場的來源現今多以發電機原理來解釋,由於地球內部外核 (outer core) 中的鐵、鎳等物質,在地球內部流動,再加上行星自轉,這些物質會因為電磁感應而形成渦電流,此電流進而產生地球的磁場。

除了短時間的位置變化之外,地球科學家在研究地殼時發現,當岩石從高溫的岩漿冷卻,會記錄當時地球的磁場,而海洋中的海洋板塊,由於中洋脊不停生成新板塊,擠壓原本的舊版塊,因此,整個海洋板塊就像一個地磁的記錄器,可以不停地記錄當時的地磁。圖二為過去五百萬年的地磁紀錄,黑色區域代表與現今磁極方向相同,白色區域代表與現今方向相反。在檢視板塊所留下的地磁紀錄,科學家發現地球磁極有反轉的現象,一般幾千年甚至更長才會發生一次地磁反轉,而此現象的週期並沒有週期可循。最近一次的地磁反轉發生大約 78 萬年前,當發生地磁反轉時,地球的磁場會減弱並變得混亂,直到磁極反轉後才會重新變強。

74547_p2

圖二、五百萬年至今的地磁紀錄。(引用自參考文獻 3)


參考文獻

  1. 地磁場|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B0%E7%A3%81%E5%9C%BA
  2. North Magnetic Po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th_Magnetic_Pole
  3. 地磁逆轉|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A3%81%E9%80%86%E8%BD%89
  4. 格拉茲麥爾 (Gary A. Glatzmaier) 與歐爾森 (Peter Olson) (2005)。地球磁場即將反轉?。科學人雜誌,第39期5月號。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1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