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導言 2016/07/14

    【極端氣候現象系列報導】導言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近年來全球夏天的氣溫都屢創新高,打破高溫紀錄的新聞標題一再出現,2014年如此,2015年也是一樣,科學家們甚至預測2016年夏天會比2015年更熱。

    很多人也許覺得天氣熱,只要把冷氣打開就不會受到高溫的影響了。但真的解決問題了嗎?除了高溫熱浪外,近年來也有許多其他極端氣候的報導,例如2016年1月份美國東部的暴風雪,以及近期「荒涼乾旱氣候」的產生,極端氣候還包括洪澇的肆虐,並且這些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頻繁,對人類的生命及生活已經造成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大的影響了。

    這些極端氣候現象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嚴重?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極端氣候現象的發生呢? Continue reading →

  •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2016/07/14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氣溫頻頻創歷史新高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極端氣候現象。2014年全球氣溫打破以往的紀錄,根據英國氣象局自1850年以來的觀測結果,2014年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比1960年到199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攝氏0.57度。但這一項歷史記錄在2015年已被超越,2015年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又比這30年的平均溫度基準值高出攝氏0.75度,刷新了2014年的記錄1。然而英國氣象局在2016年一月公布的預測,2016年地表的平均溫度預計會再上升攝氏0.84度,將會續創歷史新高。從氣象觀測記錄和科學家的前瞻分析來看,全球暖化的腳步不但沒有停歇,反而還在加速,使得研究氣候暖化現象的學者倍感焦慮且憂心重重。由於2000年至2013年間地表溫度的升溫幅度不大,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暖化的腳步已經放緩,但目前觀測資料所顯示的結果,這個暖化放緩的論點已經不起考驗了。 Continue reading →

  •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二):波波湖蒸發了 2016/07/14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二):波波湖蒸發了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連結: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聖嬰現象的變化日趨極端化,頻率越來越高,規模也逐漸增強。聖嬰現象的極端化趨勢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僅讓天氣越來越熱,也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乾旱的現象。最近玻利維亞波波湖的乾涸引發世人的注意,就是乾旱現象典型範例。

    玻利維亞當局是在2015年12月正式宣布該國的波波湖已完全蒸發乾涸。波波湖位於玻利維亞海拔3700公尺的半乾旱平原,湖的範圍大概有兩個洛杉磯地區的面積,是長年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地帶。這個淺鹽湖過去也曾經一度短暫乾涸,之後再次獲得冰河挹注的水源而復生。但是自從安地斯山冰河因暖化而消融後,波波湖的水源跟著消失,整個湖漸漸走向乾涸的命運。而周期性聖嬰現象日趨極端所引發的乾旱效應,正是波波湖最終枯竭的主因。 Continue reading →

  • 【極端氣候現象系列報導】結語:積極準備 防範未然 2016/07/14

    聖嬰現象系列報導〈結論〉:積極準備 防範未然
    自由撰稿者-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連結: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三):暴風雪和豪大雨

    在介紹聖嬰現象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後,許多人也許會問:我們可做什麼來防止聖嬰現象的形成嗎?

    答案是:我們無法阻止聖嬰現象的發生,但我們確可以將聖嬰現象所造成的傷害減到最低。 Continue reading →

  • OLED 照明技術 2016/07/07

    OLED 照明技術 (Th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ing Technology)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江昌霖

    想像一下未來的燈可以薄得像一張紙,將燈片彎曲後,可隨意張貼在牆壁或室內的任何一個角落而成為一張發光壁紙。這樣的技術正在快速發展中,稱為有機發光二極體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 照明技術。

    OLED 發光源一般是面光源形式,製作成燈具時並不需要會損耗光線的反射機構而具有節能特性,亦具有高演色性 (Color rendering index, CRI)、無眩光、透明、輕薄、可彎曲等眾多優點,因此吸引國際大廠競相投資發展。OLED 照明兼具環保與低耗能的優勢,在龐大資源的挹注下使得發光效率進步得相當快,未來將更普遍應用於室內節能照明並節省大量照明用電。 Continue reading →

  • 認識低溫差熱電轉換系統 2016/07/07

    認識低溫差熱電轉換系統(Introduction for low-grade thermo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資深工程師 謝瑞青

    在十八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成為主要的發明,而朗肯循環 (Rankine Cycle) 是蒸汽機中的熱力循環系統之一。朗肯循環是利用熱能將水煮沸成高壓蒸汽,高壓蒸汽推動渦輪機,渦輪機再轉動發電機,最後實現熱電轉換功能。

    有機朗肯循環 (Organic Rankine Cycle) 技術來自於朗肯循環,不同之處在於工作流體。郎肯循環的工作流體為水,而有機朗肯循環所使用的工作流體則為冷媒,水與冷媒的特性有極大不同(性質比較如表一),主要不同為冷媒沸點較低,當熱源的溫度比較低 (≤ 90 ℃),無法使水產生相變化,或是水蒸汽的乾度不足時(乾度為 0 時表液態,乾度為 1 時表全部為蒸汽,介於 0 與 1 之間表液態與氣態共存),易汽化的低沸點冷媒便可確保在熱源溫度較低時,仍可獲得足夠的蒸汽壓力推動渦輪機。 Continue reading →

  • 就地取材的 CSG 工法 2016/06/14

    就地取材的 CSG 工法(The construction method with a cemented sand and gravel (CSG))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陳沛煊/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林立潔

    海嘯是日本天然災害中受災範圍較廣的災害之一,經歷東日本大震災後,日本各都道府縣不斷思考在不可避免的地震災害之下,如何減緩災害帶來的傷亡與損失。在軟體方面(防災教育、防災訓練等)持續進行紮實的訓練外,同時針對硬體方面精進與改良。這次要介紹的CSG (Cemented Sand and Gravel) 工法就是其一。 Continue reading →

  • 發光細菌在毒性試驗的應用 2016/06/14

    發光細菌在毒性試驗的應用 (Application of Luminescent Bacteria in Toxicity Test)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張淳淳

    自然界中有一群會發出生物螢光 (Bioluminescence) 的細菌,統稱為發光細菌 (Luminescent bacteria),除了少數像與線蟲共生的陸生發光異短桿菌 (Xenorhabdus luminescens)、淡水的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 外,它們大多數生活於海洋中,可於海洋生物的體表、或共生於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發光器官中發現,常見的幾種海洋發光細菌有費氏弧菌 (Vibrio fischeri)、明亮發光桿菌 (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哈維氏弧菌 (Vibrio harveyi) 等。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