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風力發電現況 2016/04/15

    臺灣風力發電現況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ind-powe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of Taiwan)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專任研究助理 楊政玹

    臺灣因為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其中陸地風速大於每秒 5 m/s 的土地面積有 2070 平方公里、離岸水深 5-15 公尺的面積達到 700 平方公里,十分適合發展風力發電[1]因此我們在行經臺灣西部濱海公路時,常常可以看到那一支又一支的白色巨大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海邊(圖一)。 Continue reading →

  • 認識堤防 2016/04/11

    認識堤防 (Green Roof)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徐偉哲

    為什麼我們需要堤防?

    臺灣平地面積小、人口稠密,隨著經濟蓬勃發展,土地利用率相當高,與河爭地的情況隨處可見。然而每年臺灣易受豪雨、颱風等災害威脅,大量雨水匯入河流,造成河流沿岸氾濫。為了避免水患影響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築堤防是快速且有效率的保護方式之一。 Continue reading →

  • 認識浮動住宅 2016/03/27

    認識浮動住宅 (Introduction of floating houses)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宋爾軒

    荷蘭是眾所皆知的低地國,共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國土低於海平面,過去荷蘭政府因為過剩的人口填海造陸,因為需要不斷的抽取海水,耗費了許多能源以及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不小衝擊,引起環衛人士的反彈,也因此逐漸有建築師開始研究水上住宅的可能性,發展至今荷蘭已經有數十個水上社區,其中又以 IJburg 水上住宅群為代表(如圖一所示)。 Continue reading →

  • 廚餘發電的原理及實際案例 2016/03/26

    廚餘發電的原理及實際案例(Generate Power by using Food Waste)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宋爾軒

    垃圾的處理在近幾年被視為相當重要的環保議題,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人類的生活品質逐漸提高,而在享受資源的同時,卻也不知不覺製造了許多垃圾,污染了環境。一般而言垃圾可被分成幾個類別,包括:不可回收、廚餘、塑膠、玻璃等等,處理方式有垃圾焚化或是資源回收等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垃圾的處理在技術上也有許多重大的突破,例如目前有許多國家已經利用焚燒垃圾來發電,產生的再生能源可供給部分住宅用電,比較可惜的是這些具有發電功能的新式焚化爐僅限於處理可燃垃圾,其他像是廚餘等不能被焚化或回收的垃圾,最後還是透過掩埋的方式處理。 Continue reading →

  • 瑞典自動化真空垃圾收集系統 2016/03/25

    瑞典自動化真空垃圾收集系統 (Sweden Automated Vacuum Waste Collection System)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宋爾軒

    全球綠色經濟指數排名第一的瑞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看得出政府綠色政策的落實,以及民眾強烈的環保意識。自 1960 年代開始,瑞典即採用相當先進的「真空管道垃圾自動收集系統」處理居家垃圾,這個系統可以自動把垃圾從各社區的垃圾桶透過地下管線運送到市郊外的垃圾處理廠,再進行後續處理(圖一)。以環保的角度來看,由於不使用車輛運送垃圾,可以降低運輸過程中廢棄的排放,減少空氣汙染,另一方面,因為清運垃圾作業全面地下化、自動化,可因此維持市容的整潔。 Continue reading →

  • 邁向無油國家 – 瑞典的綠色交通策略 2016/03/24

    邁向無油國家 – 瑞典的綠色交通策略 (Sweden Green Transportation Practice)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宋爾軒

    瑞典是世界綠色能源使用率第一的國家,瑞典政府於西元 2006 年宣布將於西元 2020 年成為無油國家,也就是到時候全面使用替代能源及再生能源。這個曾經是歐洲石油使用量第二多的國家,早在第一次石油危機(西元 1973 年)後,便全力發展水力發電、沼氣發電等再生能源。西元 2005 年,瑞典投資開發的沼氣動力火車正式營運(圖一),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沼氣作為客運火車動力的國家;而瑞典的公車也全部採用生質燃料(圖二),使用向日葵、食用餿油、大豆與油麻菜仔等原料提煉出的燃料做為公路客運的動力,可見其綠色能源政策已經應用於交通運輸,並獲得相當的成效。 Continue reading →

  • 防災社區操作方法 2016/03/23

    防災社區操作方法 (An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Disaster Resistant Community)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簡槙德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提高災害發生率與災害強度。以近年台灣發生重大災害的情況可知,災害發生時要完全依賴政府部門或外界協助救災是有困難的,社區是災害防救體系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環,應建立社區之「自救而後人救」的觀念,避免災時因等待救援時間,反而錯失可能脫離危險之機率,有鑑於此,推動防災社區是必須的。

    然而,防災社區應如何推動,內容包含以下 10 項課程與活動: Continue reading →

  • 竹圍農舍與防災的關聯性 2016/03/22

    竹圍農舍與防災的關聯性(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house With Bamboo Enclosur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簡槙德

    傳統竹圍農舍是宜蘭的特色景觀,散布於廣大的蘭陽平原水田中間,點綴成一片美麗的風景。竹圍農舍除了扮演「水與綠」的生態功能之外,更富有防災的意義。

    竹圍農舍綠籬以竹林為大宗,常見「烏腳綠竹」、「風尾竹」、「觀音竹」等,並伴隨其餘喬木、灌木植物等綠籬,竹子葉大可遮擋雨水,且成竹高度可達六公尺不等,其枝幹柔軟具彈性,抗彎效果佳,可抵擋強風而不易折斷。故宜蘭傳統務農居民,將住宅建設於自家水田中央,用綠籬作為天然圍牆,以區隔住家內外空間,並具防風及擋雨的效果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