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歐幾何(Non-Euclidean geometry)

Print Friendly

非歐幾何(Non-Euclidean geometr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本文簡要說明非歐幾何的歷史發展,及其與《幾何原本》第五設準之關連。 

歐幾里得對平面幾何的系統化處理實在相當完備,以致於經過兩千年以上的時間,吾人才得以揭開一層蓋在歐氏幾何中心地帶的神秘面紗。而此一揭示,就導出了非歐幾何學,繼而對於所謂的「真實幾何」帶來了革命性的衝擊,永遠改變我們的數學真理信仰。

整個故事要從歐幾里得的第五設準說起:「一條直線與另外兩條直線相交,若某一側的兩個內角和小於兩直角,則這兩條直線不斷延長後在這一側相交。」

這條設準與平行線有關,不過,它沒有明確地說平行線是存在的;它只是指出一對「不」平行的直線所擁有的性質。在許多平行線性質的證明中,這條設準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所以它常被稱為「平行設準」。

《幾何原本》第I冊定義23說:「平行線是在同一平面上,經過不斷延長後,在任一方向不相交的(直)線。」但是,歐幾里得要等了很久才去處理平行線的存在性。事實上,歐幾里得甚至在證明前 28 個命題時,都沒有用到第五設準。他是想要找出方法證明這條設準使之成為定理?或者,他只是覺得這樣編排命題是最恰當的?沒有人知道。雖然如此,一旦歐幾里得開始運用這條設準,他就完全展現了第五設準的威力。

《幾何原本》第I冊的其餘 20 個命題建立了關於平行線、平行四邊形以及正方形的基本性質,還包含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兩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他也使用第五設準,來證明一些表面上與平行線無關的幾何概念,包括畢氏定理,以及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circ$$(兩直角)。

從某方面來說,平行設準比較像是定理而非設準,因為它不像其他四條設準那麼簡潔、那麼不證自明(self-evident),但是無疑地,在希臘人的幾何系統中,它必須是正確的。歐幾里得是證明定理與組織概念的大師。然則為什麼他無法證明這個敘述?兩千多年來,大部分的數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他還不夠厲害。他們深信平行設準其實應該是個定理,而且很多人也真地提出證明。例如,五世紀希臘哲學家普洛克羅斯(Proclus)、第八、九世紀的阿拉伯學者都曾嘗試證明平行設準。但是,每一個被提出的證明都是有瑕疵的。針對這個看似定理的可怕設準,數學家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才對它有正確的理解。

在許多證明平行設準的嘗試之後,有一些數學家提議將第五設準改寫成為其他在邏輯上等價、但較清楚或較易使用的敘述。其中最有名的,是被稱為普羅菲爾設準(Playfair’s Postulate)的敘述:過直線外一點,恰有一直線與給定的直線平行。這個敘述的名稱來自蘇格蘭的普羅菲爾(John Playfair)。由於它與第五設準等價,因此,目前許多幾何書籍將之視為平行設準,以代替歐幾里得原來的敘述。

十八世紀初,一位義大利薩開里(Girolamo Saccheri)對平行設準嘗試了一個很高明的處理方式。由於普羅菲爾設準的否定命題有兩部分。過直線外一點,下面兩種情況可能成立:1. 不存在一直線與給定直線平行;2. 存在多於一條的直線與給定直線平行。所以,薩開里必須證明上面兩種情形都會導致矛盾。第一種情形很好解決。在不使用平行設準的情況之下,歐幾里得已經證明平行線必定存在。第二種情形比較不好處理。薩開里證明了不少有趣的結果,但似乎都不能找到矛盾。最後,他扭曲了某個很弱的結果,使之看來像是個很模糊的矛盾,不過,這個動作似乎沒有說服任何人。他的成果在1733年出版,書名為Euclides Vindicatus(被證明清白的歐幾里得),可惜,這本書在出版後迅速被遺忘了將近一百年。

在十九世紀,有四個人接受了薩開里的方法,其中三人以下面的問題開始進行研究:「是否有一種幾何系統,在其中,過直線外一點,存在超過一條直線與給定直線平行?」高斯在約1810年時探究過這種可能性。然而,他並未發表任何結果。這種不同幾何的研究成果,是俄羅斯數學家羅巴秋夫斯基(Nicolai Lobachevsky)在1829年率先發表。大約同時,匈牙利的年輕軍官波里耶(János Bόlyai)也在探索同一種想法,並在1832年出版。他們三位都得到驚人的結論:如果平行設準被它的第二種否定所取代,所得出的幾何系統不會有矛盾。這點一舉解決了兩千年來關於歐幾里得第五設準的問題:平行設準無法從歐氏幾何的其他四個設準證明出來!

跟隨薩開里腳步的第四位是黎曼(Riemann)。看到平行設準否定的第一部份,他心想:「是否有一種平面幾何的系統,在其中,過直線外一點,不存在任何直線與給定直線平行?」薩開里為這種情形找到了矛盾,但這樣的推論來自一個假設,就是:直線式的長度是無限的。黎曼觀察到,所謂「繼續延長」不一定保證「長度無限」。例如,我們可以隨己意任意繼續延長圓上的弧;它不會有終點,但其長度是有限的。這顯然違反歐幾里得自己使用設準二的方法,所以,如此的解讀產生了設準二的另一種版本。黎曼假設設準二這種較弱的版本,他後來成功地建構了一種數學模型,能滿足歐幾里得的前四條設準以及平行設準的第一種否定。黎曼在1854年發表他的新幾何系統。

總之,到十九世紀中葉為止,數學上有三種不同「品牌」的幾何,因它們對待平行線的方式而有所不同,而發展出來。羅巴秋夫斯基與黎曼的新系統被稱為非歐幾何,以強調它們在邏輯上與歐氏幾何的矛盾立場。三種幾何都自成相容(不矛盾)的系統,但它們基於平行性的不同假設,會導出截然不同的幾何性質。例如,只有在歐氏幾何中才存在兩個相似、但不全等的三角形。在非歐幾何中,若兩三角形對應角相等則必定全等。另一個奇特的不同之處,在於三角形內角和會因你所在的幾何系統而有不同:

在歐氏幾何中,三角形內角和恰為 $$180^\circ$$;
在羅巴秋夫斯基幾何中,三角形內角和小於 $$180^\circ$$;
在黎曼幾何中,三角形內角和大於 $$180^\circ$$。

面對三種互相衝突的幾何系統,我們很自然會把較老、較熟悉的歐氏幾何看成「真實的」幾何,而另外兩種只是人造的怪物。然而,每一種幾何系統都有各自的實際用途,因此,有關人類居住空間的真實幾何並不存在,非歐幾何為我們作了最佳見證!

參考書目:

  1. 比爾‧柏林霍夫 / 佛南度‧辜維亞 (2008).《溫柔數學史》,台北:博雅書屋。
  2. 齊斯‧德福林 (2011).《數學的語言》,台北:商周出版社。
  3. 瑞赫德‧庫蘭特、賀伯斯‧羅賓斯、伊恩‧史都華 (2010/2011).《數學是什麼?》(上)(下),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
There are 3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郑恩斌 at 09:09:28

    大圆、小圆其实都是球面直线?

    在球面上,令点的坐标(α,β)表示经度和纬度。设球的半径为R。
    容易知道赤道(大圆)的方程为
    β=0………… (1)
    设β为y/R,则(1)式可变为
    y/R= 0
    也就是
    y= 0
    可见,球面赤道的方程与与x轴重合的平面直线方程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说大圆是球面上的直线。
    容易知道,纬线的方程为
    β= C ………… (2)
    其中C是不为零的常数 。设C为B/R
    (2)式可变为
    β=B/R
    结合前面对β的设,则
    y/R=B/R
    也就是
    y = B ………… (6)
    可见,球面纬线的方程与与x轴平行的平面直线方程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认为小圆也是球面上的直线。
    结论,在球面上无论是大圆还是小圆都是球面上的直线。
    由于小圆也是直线,所以在球面上,过直线上一点可以引一条平行线。
    由于小圆也是直线,所以,在球面上,过直线上一点可以引一条平行线。在球面上过两点可以引无数条直线。在球面上过三点只能引一条直线。

  2. 郑恩斌 at 09:11:44

    见上面的回复,黎曼(Riemann)的关于球面上不存在平行线的观点是错误的。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