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Methanol)

Print Friendly

甲醇(Methanol)
國立新莊高級中學化學科陳偉民退休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甲醇又稱木精,其化學式為CH3OH(經常簡寫為MeOH),是有毒的化合物,即使只喝入少量甲醇也會造成目盲。它是最簡單的醇類,為易揮發、無色、可燃的有毒液體,有獨特氣味,與乙醇(酒精)類似,但甜度較高。在室溫時,甲醇為極性液體可與水互溶,可作為抗凍劑、溶劑、燃料及乙醇的變性劑。甲醇也可經由轉酯作用(transesterification),製造生質柴油。

甲醇是許多種細菌厭氧代謝後的天然產物,因此在環境中無所不在。因此,甲醇蒸氣在空氣中占有微量的比例。氧氣在陽光的照射下,經由數天時間,可把空氣中的甲醇氧化成二氧化碳與水。

甲醇在空氣中燃燒,形成二氧化碳與水:
2 CH3OH + 3 O2 → 2 CO2 + 4 H2O
在明亮的陽光照射之下,甲醇的火焰幾乎為無色,不易察覺,因此,甲醇火焰附近必須提高警覺,注意安全。

甲醇因為具有毒性,常常添加在工業酒精中作為變性劑。因為酒精為可飲用酒類的主要成分,將被課以稅金,添加甲醇可使變性酒精只能作為工業用途,免除烈酒的重稅。因為甲醇曾經為木材乾餾的副產品,所以又稱為木精。目前甲醇的生產法是經由多步驟合成:天然氣或煤氣與水蒸氣在爐中經重組反應,形成氫氣與一氧化碳;接下來,氫氣與一氧化碳在高壓與催化劑作用之下再發生反應,生成甲醇。利用許多可再生的生質材料如木材、紙漿中的黑色汁液,經由氣化反應,也可產生甲醇。

歷史
古埃及人在為屍體塗布香料時,使用了一種混合物,其中的成分包含了甲醇,那是他們裂解木材製得的。到了1661年,波以耳(Robert Boyle)蒸餾黃楊木製取甲醇,這是純的甲醇首次被分離出來,稍後甲醇被稱為火精(pyroxylic spirit)。在1834年,法國化學家杜馬士(Jean-Baptiste Dumas)和皮里哥(Eugene Peligot)測定出甲醇的元素組成。

在1923年,BASF化工廠的德國化學家米塔許(Alwin Mittasch)和皮耳(Mathias Pier)發展出一套製程,可把合成氣(包含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物)製成甲醇。

製法
時至今日,合成氣大多經由天然氣中的甲烷製得,而非由煤製取。商業上有三種可行的製法。在4 Mpa(10-20 atm)中等壓力與高溫(850 ℃)時,在鎳的催化之下,甲烷與水蒸氣依下列反應方程式生成合成氣:
CH4 + H2O → CO + 3 H2
此反應通常稱為水蒸氣-甲烷重組反應(簡稱SMR),屬吸熱反應,因熱轉換的問題,使其催化反應器的大小與壓力受到限制。甲烷也可與氧分子反應,進行部分氧化,產生合成氣,如下列反應方程式:
2 CH4 + O2 → 2 CO + 4 H2
此一反應屬放熱反應,釋出的熱可驅動水蒸氣-甲烷重組反應。若把這兩種反應結合在一起,又稱為自熱重組反應。

利用水煤氣轉化反應(water-gas shift reaction)可調整CO與H2的比例,使其適於進行甲醇合成反應。
CO + H2O → CO2 + H2,
接著,一氧化碳與氫氣在第二種催化劑上反應,產生甲醇。目前,本反應使用最廣泛的催化劑是銅、氧化鋅與礬土的混合物,此一催化劑是1966年由ICI公司最早使用。在5-10 Mpa(50 – 100 atm)和250 ℃時,此催化劑可催化一氧化碳與氫氣產生甲醇。
CO + 2 H2 → CH3OH

值得一提的是,由甲烷製造合成氣時,每生成一莫耳一氧化碳可生成3莫耳氫氣;但合成甲醇時,每消耗一莫耳一氧化碳,只消耗2莫耳氫氣。為了處理多餘的氫氣,可把二氧化碳注入合成甲醇的反應器中,使其依下列反應方程式反應,形成甲醇:
CO2 + 3 H2 → CH3OH + H2O

天然氣是製甲醇時最經濟與廣泛應用的原料,也可以使用其他原料製甲醇。尤其在中國,用煤作為原料以製造甲醇,愈來愈常見。而且,用來製造甲醇的生質氣化反應技術也已成熟。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4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