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擊化學 (Click Chemistry)

Print Friendly

鍵擊化學 (Click Chemistr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博士班三年級梁家榮

像點擊一下滑鼠一般的動作,就完成了一個化學反應。鍵擊化學(Click Chemistry)這個名詞,最早是在 2001 年由同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Prof. K. B. Sharpless 所提出。

這個名詞的概念是將兩種有機小分子快速且有效的接上,能夠使碳原子與雜原子間高產率的形成新的鍵結,同時只有極少的副產物生成。並且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例如改變部分的取代基,只要在主要反應的官能基不變的環境下,依然可以高效的合成出目標產物。

這個觀念的發想則是來自於天然氨基酸只有 $$20$$ 餘種,但是透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產生數千萬種的大分子。不僅僅在有機合成上可以提供許多新的合成方式,在藥物的開發上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疊氮化合物(azide compound)與炔基化合物(alkynyl group)反應生成 1,2,3-三唑(triazole)化合物,則是首次應用此一鍵擊化學概念的有機合成方式。

疊氮化合物屬於 1,3-偶極(1,3-dipole)化合物的一種。在 1960 年由 Prof. Rolf Huisgen 發表在加熱的條件下,利用 1,3-偶極與不飽和的烯類、炔類化合物進行環加成反應,可以合成出一系列帶有氮、氧、硫的雜環(heterocycle)化合物。但是這樣的反應往往需要加熱很長的時間,達數小時至數天之久不等。

後來在 2001 年由 Sharpless 實驗室研究發表,加入銅催化劑之後可以在較為溫和的條件下反應,並且可以大幅提升反應速率與產率。除此之外,不加催化劑的條件下,可以從兩種方向進行反應,會有位置選擇性(regioselectivity)的問題,相對在加入銅催化劑下,可以有相當好的位置專一性(regiospecificity),不用擔心有其他產物生成,增加分離純化上的困難。(圖一)

57912_p1

圖一、炔類與疊氮化合物進行環加成反應。

推測反應機制:首先疊氮化合物上電荷密度較高的氮原子,會攻打在銅催化劑活化過的炔類化合物上。同時炔基上的電子再攻打回疊氮化合物電荷密度較低的氮上,形成一個六員環的中間體。最後脫去銅離子,即可得到 1,2,3-三唑(triazole)化合物。過程中僅需要在室溫下反應數小時,反應相當快速且操作簡便。

57912_p2

圖二、銅催化炔類與疊氮化合物進行環加成反應的反應機制。

這類的反應除了應用在天然物或藥物的合成上之外,由於此反應受到溶劑的影響不大,在水溶液中亦可產生反應。因此也可以模擬生物體中通常是含有水的環境,在水溶液中對於胜肰進行鍵擊化學。反應的起始物簡單易得、單純的反應試劑不用另外加入添加劑、可以不用溶劑或溶劑為對環境友好的溶劑、反應產率高並且不需要經由管柱層析純化、反應前後沒有損失原子達到原子經濟的有效運用,都是符合鍵擊化學的要件之一。

如果能達到上述條件,也是一種綠色化學。即使是藥物合成的過程中,也能降低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對環境更為友善。


參考資料:

  1. Heina, J. E.; Fokin, V. V. Chem. Soc. Rev., 2010, 39, 1302-1315.
  2. Huisgen, R. Proc. Chem. Soc., 1961, 357-396.
  3. 鍵擊化學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ick_chemistry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2 +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