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演化

路殺與動物廊道(Road Kill and Animal Corridor)

路殺與動物廊道(Road Kill and Animal Corridor)
台北縣天主教崇光女子高級中學自然領域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何謂路殺(Road Kill)
現今的交通比起過去的時代便利許多,藉著道路的開發,過去不易到達的山區,現在人類活動的影響程度也增加。然而人類所行走的這些道路切割了當地野生動物的生活棲地,當牠們要跨越至道路的另一邊時,你能想像是冒著多大的生命危險嗎?動物因為跨越道路所造成的死亡情形就被稱為路殺(Road Kill)。

路殺估算族群大小的應用
在國外的研究報告中有透過道路上路殺的死亡動物的預估野生動物的數量、族群分布與活動情形等,或是討論道路對動物的影響。

路殺在國內的現況
國內動物發生路殺的狀況,在鳥類與蝴蝶多是在高速行駛的路段遭撞擊;而爬蟲類常為因其外溫動物的特性,會爬行到溫度較高的柏油路;另外則是為了覓食經過道路等情況。

第六感(Sixthsense)

第六感(Sixthsense)
台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生物科林元露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有時你會莫名其妙的對某個人有好感,或是莫名其妙的否定某個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六感,第六感其實跟費洛蒙有關係。

在1999年時,McClintock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小組首度證明人類費洛蒙的存在。他們的研究發現,女性腋下的分泌物可以調控女性的排卵週期。George Preti在費城的研究小組發現,當他們把男性腋下的分泌物濃縮至棉墊後,讓志願接受實驗的女性攜帶長達六小時,接著再觀察她們體內激素黃體成長激素(LH)的變化,實驗結果發現,男性腋下的分泌物一樣含有會調整女性排卵週期的化學分子,而這些分子似乎會讓女性受試者釋放壓力而達到心情放鬆的效果。這個結果間接暗示人類可藉由費洛蒙調整內分泌系統,進而促進生理反應的改變。

蜜蜂到哪兒去了?-下(Vanishing Bees)

蜜蜂到哪兒去了?-下(Vanishing Bees)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朱芳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但是根據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雖然花粉中確實具有多種農藥,有些甚至檢驗出高達35種,但是似乎沒有任何一種要為CCD負責任,因為花粉存在農藥幾乎是普遍現象,某些未出現CCD現象的健康蜜蜂群,其所產的花粉與花蜜農藥含量比例甚至比出現CCD的蜂群更高。

營養不良也是許多科學家懷疑的重點之一,過去各式各樣的花朵提供蜜蜂各種不同的食物,但在人工的環境中,花種單純了、雜草不見了,在在影響到蜜蜂食源的多樣性,所以現今許多養蜂者都需要另外為蜜蜂準備蛋白質補充品。不過這個可能性也在經過檢測後排除,同樣的,罹患CCD蜂群的營養狀況並未比健康得來的差。因此單是營養不良無法解釋CCD。

蜜蜂到哪兒去了?-上(Vanishing Bees)

蜜蜂到哪兒去了?-上(Vanishing Bees)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朱芳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想喝杯蜂蜜嗎?找蜜蜂就對了!但蜜蜂對於我們的幫助可不是只有提供一杯蜂蜜而已,除非你每天只吃白米飯,否則我們食用的各式蔬菜與水果,都少不了蜜蜂的授粉,才能順利結成果實與製造種子。

近兩年,包括美洲與歐洲等地,陸續傳出蜜蜂集體消失的奇異事件,這有如自然界的CSI犯罪現場劇情,已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視,同時也讓人們發現,原來我們的糧食如此依賴小小的蜜蜂。以美國為例,蜜蜂每年的產值達150億美元,1/3的作物須仰賴蜜蜂傳粉,蜜蜂的消失不僅是一個物種的危機,也是人類糧食的危機。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下(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下(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http://www.wwf.org/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簡稱WWF)由英國史考特(Peter Scott)爵士於1961年所創辦,他選定貓熊並親自設計成為基金會的象徵;同年7月,史考特爵士聚集了16位學者專家於瑞士開會,發表「The Morges Manifesto」宣言,並於9月11日,正式成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簡稱WWF);其後,WWF 更名為世界自然基金會,但仍延用相同的簡稱;這樣的改變顯示該組織的保育重點由過去單純地保育野生動物物種,提昇到保育整體生態系的完整性。多年來,WWF對環境保護不遺餘力,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國際性民間保育組織。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上(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上(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隨著環境問題的惡化,如何自然資源的保育與永續利用、與世界各國共享環境資源之理念,已成為國際間受到重視的問題。為了達到尊重生命、維護生態系穩定、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以及提昇人類生活品質等目的,國際間成立了許多跨國性的保育組織,共同制定許多公約,來協調並規範各國保育政策的發展,這些組織對世界保育工作的貢獻極大,以下列舉二個較具代表性的國際組織,簡介如下: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
http://www.iucn.org


  
1984年,由法國政府、瑞士自然保護聯盟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策劃成立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近年來改名為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但仍維持IUCN之簡稱)。IUCN設立的宗旨在於解決並推動世界保育的及相關工作,以期能夠利用科學智識達到兼顧永續利用及改善民眾生活的目的,使人類能在和諧的環境下生活。

植物色質體的發育與演化

植物色質體的發育與演化 (Plastids)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劉玉山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色質體 (plastids)是植物細胞最重要的胞器,主要包括白色體(leucoplasts) 、雜色體(chromoplasts)和葉綠體(chloroplasts)等三種。這些色質體均是由原色質體(proplastids)分裂而來,只要給予適當的訊號,他們可以進行彼此之間的轉換。

白色體主要分佈於根部及黑暗生長的白化苗 (etiolated seedlings)中,可再衍生成儲存性的色質體,例如澱粉粒 (amyloplastids,儲存澱粉用) 、蛋白粒 (proteinoplasts,儲存蛋白質)及油粒 (elaioplasts,儲存油脂)等,而雜色體和葉綠體則廣泛分佈於能夠受到陽光照射的植物細胞裡,並能進行適當的轉換,例如當陽光下生長的蕃茄由綠轉紅時,細胞內的葉綠體便轉換成雜色體。

演化學之父-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演化學之父-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1809年,達爾文出生在英格蘭,他天生喜歡動物,也喜歡蒐集各種植物、貝殼和礦石的標本。中學畢業後,父親送他去愛丁堡大學學醫,在此期間,達爾文充實了生物、解剖學上的知識,並且加入自然科學社團,他曾在社團聚會中,提出二項前人研究的錯誤:一是海蛭的卵衣,曾被誤認為是墨角藻(Bladderwrack)的幼年期;另一是板枝介的幼蟲,曾被誤認為是板枝介的卵。這些發現都需要細微的觀察和縝密的思考能力,足見當時的他已具有相當的科學研究能力。不過,因著他害怕開刀,怕見血和死人的天性,最後還是放棄學醫。

1827年秋天,達爾文到劍橋大學讀神學,在此期間,他寄情於自然科學書籍、和野外採集標本,特別是甲蟲標本的蒐集。在他的自傳中曾記載一段趣事:「有一天,我剝開老樹皮,發現兩隻稀有的甲蟲,我趕緊用兩手各捉一隻;然而,當第三隻甲蟲出現時,因為不想放棄牠,我將右手的那隻放入嘴裡,忽然間牠排出辛辣的液體,燒痛我的舌頭,只好把牠吐出,也放走了第三隻甲蟲。」後人為了紀念達爾文,許多新發現甲蟲就以「達爾文」命名!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