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色質體的發育與演化

Print Friendly

植物色質體的發育與演化 (Plastids)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劉玉山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色質體 (plastids)是植物細胞最重要的胞器,主要包括白色體(leucoplasts) 、雜色體(chromoplasts)和葉綠體(chloroplasts)等三種。這些色質體均是由原色質體(proplastids)分裂而來,只要給予適當的訊號,他們可以進行彼此之間的轉換。

白色體主要分佈於根部及黑暗生長的白化苗 (etiolated seedlings)中,可再衍生成儲存性的色質體,例如澱粉粒 (amyloplastids,儲存澱粉用) 、蛋白粒 (proteinoplasts,儲存蛋白質)及油粒 (elaioplasts,儲存油脂)等,而雜色體和葉綠體則廣泛分佈於能夠受到陽光照射的植物細胞裡,並能進行適當的轉換,例如當陽光下生長的蕃茄由綠轉紅時,細胞內的葉綠體便轉換成雜色體。

根據演化的內共生理論 (Endosymbiotic theory),色質體存在於植物細胞中是起源於遠古時期,將藍綠菌 (cyanobacteria)經由胞吞作用移至植物細胞質中。然而高等植物的演化過程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藍綠菌基因,卻被轉送到植物寄主的細胞核內。現今植物在進行色質體的的生物發生 (biogenesis)時,必須將這百分之九十的基因產物準確地送回色質體中,否則色質體內的脂質生合成、色素合成、色質體基因表現(殘存在色質體的基因)、膜系組裝及光訊號接收,皆會受到嚴重的抑制。而葉綠體幾乎是高等植物行光合作用唯一的胞器,若其發生過程受到抑制將對植物產生重大的衝擊。所以色質體的發育,需仰賴細胞核及色質體內的基因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至於色質體內大多數的細胞核解碼的蛋白質,要如何回到色質體中呢?它們需要在細胞核內的基因轉錄及在細胞質內轉譯並修飾後,再傳送回色質體內。除了少數的色質體的外膜蛋白,大多數的色質體內的蛋白質,多含有一段特別的胜肽構造位於其蛋白質胺基端(N端)延伸部分,稱之為運輸胜肽(transit peptide),此種運輸胜肽對於將蛋白質運輸至色質體內是必須的。

這些含有運輸胜肽的色質體前驅蛋白( precursor proteins),會被位於色質體膜上的轉運蛋白機組(translocons)所辨識,以消耗ATP和GTP的方式將其運輸至色質體內。

前人利用許多生化與免疫學等方法,在豌豆的葉綠體中發現數種轉運蛋白機組織成員。位於葉綠體外膜的轉運蛋白稱之為Toc(translocon at the outer envelope membrane of chloroplasts)複合體,位於葉綠體內膜的則稱Tic(translocon at the inner envelope membrane of chloroplasts)複合體(圖一)。

 


 

參考資料
1.Martin W., Rujan T., Richly E., Hansen A., Cornelsen S., Lins T., Leister D., Stoebe B., Hasegawa M. & Penny D. (2002).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cyanobacterial, and chloroplast genomes reveals plastid phylogeny and thousands of cyanobacterial genes in the nucleus. PNA S., 99:12246-12251.
2.Rochaix JD. (2004). Genetics of the biogenesis and dynamics of the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 in eukaryotes. The Plant Cell., 16:1650-1660.
3.Soll J. & Schleiff E. (2004). Protein import into chloroplasts. Nature Rev.Mol.Cell Biol., 5:198-208.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4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