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樣調查(9)結語(Survey sampling-9.Conclusions)

Print Friendly

抽樣調查(9)結語(Survey sampling-9.Conclusions)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黃文璋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抽樣調查(8)問卷設計

民國 87 年 11 月 5 日,台灣各大報紙均顯著地刊登美國期中選舉的消息。因在加州有位背負著全美華人希望,力圖成為“美國本土首位華裔聯邦參議員”的鄺傑靈,敗給競選連任的民主黨參議員巴克瑟女士。

中國時報第 3 版寫著:雖然選前預測是兩人難分難解, ···,加州選票在開出百分之八時,鄺傑靈還以百分之五十一比四十八領先巴克瑟,但美國各大媒體即已大膽地宣布“巴克瑟可保住其參院席位”。

選前難分難解,開出百分之八的票仍領先,但媒體已敢宣佈他落敗。經由在投票所出口對投票者的調查(所謂出口民調(exit polls)),或經由候選人在各地原先預測之支持度與開票結果之比較,便能適當地修訂對當天投票結果的預測。民調是可以做到如此精準。

一項調查是否能成功,要有好的調查計畫,從調查的目的,母體為何,底冊的選擇,樣本的設計,調查方式(面訪、電訪或郵寄問卷),訪員訓練及挑選,資料的分析,都要妥善規畫。負責執行調查計畫者,除了技術層面外,尚要具備清晰的邏輯概念,隨時判斷過程是否有誤?是否合理?

必須要留意的是,民意調查,只是做決策之輔助,是一種收集資訊的方式。但一方面調查總會有誤差;另一方面,調查結果只能做為參考用,不可過度迷信民調的結果。試想教師的教學進度及評分方式,能依對學生所做的民調嗎?做決策者,其實應依據自己的良知、智慧,做最好的判斷。我們引上一回讀者文摘那篇文章中的一段話,做為結語。

有些民意調查人員曾對我說,如果今天有更多像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那樣的政治家,也許沒那麼需要民意調查了。羅斯福天賦的判斷能力勝過任何完整匯集的數據。前法國總統戴高樂也是如此。很多年前,阿爾及利亞總督告訴戴高樂,說他在朋友之間做過非正式調查,結果是絕大多數人反對戴高樂在阿爾及利亞的殖民地政策。這位總督要問的其實是戴高樂對此有什麼看法?

戴高樂答道“換掉你的朋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2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