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十年回望(4)

Print Friendly

科學十年回望(4)
知識通訊評論第100期

 

太陽系外行星不再稀罕

二○○九年八月發現的編號為WASP-一七的巨大行星,它繞其主恒星運行的軌道與主恒星自轉的方向相反。

在過去的十年中,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太陽系外的很多行星,如今只有最古怪的行星才能上主流新聞,如二○○九年八月發現的編號為WASP-一七的巨大行星,它繞其主恒星運行的軌道與主恒星自轉的方向相反。

雖然迄今發現的大多數系外行星是巨型氣體行星,但是對開普勒資料的分析結果讓研究人員相信,類似地球的小行星在宇宙中大量存在,而且在未來幾年提高檢測能力將會使我們在銀河系深處發現很多類似行星。已發現行星的大小和軌道正在改變研究人員對行星系統形成和演化的理解。

 

目前已發現的行星系統的多樣性已經迫使天文學家修正有關行星系統的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天文學家期望開普勒望遠鏡在未來幾年裡會發現幾個類似地球的行星。這種情況如果或真的發生,那麼將最終證明布魯諾為之犧牲的“宇宙無限說”是正確的。

——巴塔查爾吉(Yudhijit Bhattacharjee)

美國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林潮評論

在宇宙中人類是否孤單無伴,一直是科學家探究的重要和基本問題。當地球上的環境剛剛變得溫暖並適合亞穩分子自組裝,複製,並生存,就宣告生命開始誕生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了。因此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這樣的生命活動可能會蔓延到整個宇宙。一些基於這種假設的證據激勵著天文學家孜孜不倦地尋找外星生命。儘管人類已經發射探測器到了火星或者距離地球更遠的地方,但科學家仍然沒有發現太陽系生命存在的直接確鑿證據。

我們期待發現一些軌道、品質、半徑和地球可比的行星的出現,這樣的行星往往被稱為“宜居行星”,因為根據科學積累的常識來看,這樣的物理條件是碳基生命所必需的。下一步的目標是尋找宜居行星大氣層的特定“生命標記物”。

尋找和表徵系外行星已經成為天文學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這個領域吸引了大批的年輕科學家,包括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生物學、地質學、星體學各個領域,跨地域跨學科的合作非常頻繁。目前看來,中國的科學家還主要是局限於天文物理學理論方面的研究。希望更多及時的政策資金用於支援儀器設備的完善以及實驗科學家和理論科學家的科研項目,相信這個學科一定有令人振奮的前景。

 

國家天文臺南美觀測站首席科學家李金增評論

自從一九九五年瑞士科學家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近些年系外行星的發現和研究發展迅猛,迄今已探測到的系外行星已達五百個,而且這個數量還在快速增加當中。然而,目前所探測到的系外行星全部都是氣態大行星,這些系外行星系統的發現已經給相關領域的觀測和理論研究以及人們對於類太陽行星系統的形成及其演化的認識帶來革命性的進步。可以預期,隨著探測技術的進步和探測設備的不斷革新,天文學家在不久的將來即有望探測到類似於地球的系外行星系統。 

 

發炎露出黑暗的一面

儘管是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引發癌症,但是有證據顯示,周圍組織的炎症幫忙誘導這些細胞的癌變。

在過去的十年中,人們已經廣泛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發炎是幾乎所有殺死人類的慢性疾病背後的推動力,如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症、阿爾茨海默氏病、動脈硬化。

在大多數與炎症有關的慢性疾病中,發炎似乎只是加重疾病而並非病因。例如癌症,過去十年裡發表的論文指出,腫瘤和發炎症共同作用製造災難:腫瘤扭曲健康組織,導致組織修復開始,從而促進細胞增殖和血管生長,幫助了癌症擴散。儘管是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引發癌症,但是有證據顯示,周圍組織的炎症幫忙誘導這些細胞的癌變。

癌症患者出現炎症的原因至少部分與炎症的一般病因一樣:組織損傷。在其他疾病中,炎症的出現更為神秘。例如,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裏,有一些因神經元丟失造成的組織損傷,會刺激炎症,炎症似乎也推動Ⅱ型糖尿病的兩個成分:胰島素抵抗和產生胰島素的胰腺β細胞死亡。

 

調節與慢性疾病有關的炎症是一個新的科學前沿,是否能成功還是個未知數。在炎症跟研究人員玩捉迷藏這麼久之後,他們正在跟蹤一個接一個的線索,儘量保持領先一步及時發現需要滅掉的火。

——孔沁-弗蘭克爾(Jennifer Couzin-Frankel)

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評論

人們長期以來一直高度關注炎症與疾病的關係,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組學技術與系統生物學研究理念的發展與實際應用,科學家們對於慢性炎症發生發展機制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認識,發現了許多種參與慢性炎症的細胞與分子,並發現這些細胞與分子同多種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發生發展的機制與預後密切相關。特別是慢性不可控的炎症反應與癌症發生發展的關係引起了生物醫學界的重視,由此衍生出了炎症抑制劑防治癌症發生和治療晚期癌症的方法。但是,人們目前對於何種類型的因素觸發了慢性不可控的炎症反應,何種細胞、分子與基因在此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以及如何被調控的機制等許多科學問題尚不清楚,有待於深入研究。相信這個領域一旦有所突破,將為多種炎症性疾病的防治帶來希望。

 

 

(本文原刊《科學新聞》雙周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