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度量與π的故事

Print Friendly

圓的度量與 $$\pi$$ 的故事 (Circle measurement and the story of $$\p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本文主要介紹圓周率的發展史,前半部尤其側重它的精密逼近圓之度量的關連。

$$\pi$$ 有一段長遠且多樣的歷史。這個符號一開始並不用來表示數目,它只是一個希臘字母,對應英文字母中的 $$p$$。不過,現在它所代表的這個數目,在古希臘時期即已廣為人知。

在很久以前,古希臘甚至更早的人們早就知道圓有一個特別的、有用的性質:任一圓的圓周除以它的直徑,總是得到一個相同的數目。如果我們同意把這個數目稱為 $$\pi$$,那麼,這個事實就可轉換成一個熟悉的公式:$$C=\pi d$$(其中 $$C$$ 為圓周,而 $$d$$ 為直徑)。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圓的圓周與直徑之比都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古時候的學者們也早已知道:圓的面積總是等於這個常數乘上以半徑為邊的正方形面積,也就是圓面積 $$A=\pi r^2$$(其中 $$r$$ 是半徑)。

從輪胎、齒輪到鐘錶、火箭和望遠鏡,圓形對於人類建造和使用的物品而言相當重要。但是,準確地來說,$$\pi$$ 是多少呢?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準確地」在此是一個讓人迷惑、困擾的字眼。正確求出 $$\pi$$ 值的方法,對人類來說一直都是個迷團;不同文明中的人們千百年來一直努力在探索這個迷團,譬如說吧,

  1. 約西元前240年:阿基米德證明它介於 $$3\frac{10}{71}$$ 與 $$3\frac{10}{70}=3\frac{1}{7}$$ 之間。
  2. 約 480 年:祖沖之使用 $$\frac{355}{113}$$ 為近似值。
  3. 約530 年:阿耶波多使用 $$\frac{62832}{20000}$$ 為近似值。
  4. 約1600年:它的十進位小數值已經計算到 $$35$$ 位數。
  5. 1706年:第一位使用希臘字母 $$\pi$$ 稱呼這個數目的是英國威廉‧瓊斯。歐拉在他 1730-1740 年代出版的文章中,使用這個符號,到該世紀結束時,它已經成為這個常數的普遍名字了。
  6. 1873年:威廉‧尚克斯徒手計算 $$\pi$$ 的小數位數到 $$607$$ 位數,總共花了他超過 $$15$$ 年的時間。從第 $$527$$ 位小數之後的數字不正確,但是,卻有近乎一世紀之久沒有人發現他的錯誤!
  7. 1949年:馮紐曼(John van Neumann)使用美國政府的ENIAC電腦計算 $$\pi$$ 到小數點後第 $$2034$$ 位數(在 $$70$$ 小時之內)。
  8. 1987年:東京的金田康正教授使用超級電腦 NEC SX-2,計算 $$\pi$$ 到小數點後 $$134,217,000$$ 位數。
  9. 1991年:楚諾維斯基兄弟使用在自家紐約公寓製造出的超級電腦,花了 $$25$$ 小時計算 $$\pi$$ 到小數點後 $$2,260,321,336$$ 位數。
  10. 1999年:金田教授的團隊計算 $$\pi$$ 到小數點後 $$206,158,430,000$$ 位數。這個位數比楚諾維斯基兄弟所發現位數的 $$90$$ 倍還要長。按單行的一般印刷來看,它比 $$250,000$$ 哩還要長—長到足夠到達月球了。

然而,這些結果沒有一個是 $$\pi$$ 的準確值。大約在1765年,德國數學家藍伯特(Lambert)證明了 $$\pi$$ 是一個無理數,還有,在1882年,林德曼(Lindemann)更是證明了它更是一個超越數,亦即它不是代數方程式的根,從而解決了「化圓為方」尺規作圖的不可能。

現在,既然是無理數,它就無法準確表達一般兩個整數的比之形式。同時,無論計算到多少位數,都沒有小數的表徵形式可以等於 $$\pi$$ 的準確值。但是,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努力,就可以逼近 $$\pi$$ 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位數。

事實上,對於一般實用的目的而言,只要少數幾位小數就已然足夠,那些在十進位小數發明之前的許多近似值,也一樣已經足夠使用。為了闡述這一論點,我們可以拿上述所列歷史上使用過的 $$\pi$$ 的近似值,用來計算一個直徑恰為 $$1$$ 公里(約 $$0.62$$ 英哩)的圓形湖泊的圓周長,將其結果與用現代計算器所算出 $$\pi$$ 近似值作一比較:

這些近似值對於湖「真正的」的圓周長而言,也只是缺少了相當不重要的量而已。所以,為何人們要自尋苦惱地去計算 $$\pi$$ 的近似值到小數點後千位、百萬位或是億位數呢?在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努力之後,有任何可能的價值存在嗎?也許真的有吧!

有關無理數,還有許多我們無法解答的深層的問題存在,在這些不循環的位數序列中,有沒有更精細的某種模式存在?十個印度‧阿拉伯數碼出現的頻率都一樣嗎?或是有某一個位數比其他位數更常出現?有沒有某一(串)位數列以某種可預期的形式出現呢?

我們甚至沒有足夠的知識,去準確地判斷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值得的。有時候,一個看起來沒有什麼意義的點,可以引領出更廣泛、更新穎的視野。隨之而來的問題,與用來產生這些令人驚奇的位數列的硬、軟體有關:我們應該如何建造才能使它們的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正確性更可靠?獲得 $$\pi$$ 的更多位數之探索,為我們提供了檢驗科技進步的園地。

然而,也許對這樣的堅持,最誠實的解釋應該是人類對於未知的好奇心。在數學上,如同任何運動一樣,征服沒有試過的、未知的挑戰本身即是獎賞。


參考書目

  1. 大衛‧布拉特納 (1996/2007)《神奇的π》,台北:商周出版社。
  2. 比爾‧柏林霍夫 / 佛南度‧辜維亞 (2008).《溫柔數學史》,台北:博雅書屋。
  3. 陳仁政 (2005).《說不盡的π》,北京:科學出版社。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