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的發明

Print Friendly

0 的發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目前數學普及中譯書籍中有兩本與數目 0 有關:《從零開始》與《零的故事》。本文增補其中有關古代中國數學的相關內容。

在數學史上,$$0$$ 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年輕」的概念。對很多早期的人類文明來說,譬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數目(number)$$1$$ 並不是數目,而是萬事萬物的根本,頗有一點「道生一」的味道。這種認知並非僅限於哲學家而已,古希臘的歐幾里得 (Euclid) 也不例外,他在《幾何原本》中所定義的「自然數」(或整數,whole number),就是從 $$2$$ 開始的。

後來,$$1$$ 雖然也被納為自然數,但是,代表「全無」的 $$0$$ 概念,畢竟很難從代表「全有」的 $$1$$ 概念發展出來,希臘數學史就是最好的見證之一。平心而論,利用一個「有形的」實體(譬如「$$0$$」)去代表「沒有」或「空無」,的確是人類認知的一大躍進。

試想如果我「沒有」養寵物,那麼,我應該不會說成:「我有『$$0$$』隻寵物」。這或許也可以解釋:何以在十六世紀以前的數學文本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以「$$0$$」為答案的例題。

事實上,代表「$$0$$」概念的記號,儘管在古巴比倫數學泥版中,曾經被用來填補不同位置數碼之間的「空位」,但是,它卻從來就不曾在最後一個數碼(numeral)之後,因此,從「功能」的觀點來看,它是一個意義不完整的記號。不過,在他們的天文泥版中,楔形文字(cuneiform)的零號,倒是發揮了今日位值中 $$0$$ 號的作用,它不僅表示空位,也指示了數碼的位置。

儘管如此,他們還沒有將零看作一個數目,也未曾將它與「空無」概念連結起來。一旦他們在數學運算中遭遇了零,譬如 $$20$$ 減 $$20$$,就不知道如何表達,只好寫道:「$$20$$ 減 $$20$$,你看!」還有,在討論穀物分配時,如果沒有剩餘,則不用零號表示,而是寫著:「穀物已耗盡!」

另一方面,在數學史上,凡是利用計算器來進行演算的例子,都會利用「空位」,來表示那個位置的數碼付諸缺如。

中國古代的計算器,如早期的「算籌」與後來的「算珠」(在珠算盤上操作),也都不例外。在這種情形下,即使在宋元「天元術」(一種列代數方程式的方法)的「細草」中曾經出現「○」的記號,但由於它用來填補算籌演算過程的數碼「空位」,所以,「$$0$$」概念的運算面向 (operational aspect),應該是尚未獲得顯現出來才是。不過,一旦十三世紀中國數學家被認為開始使用「筆算」得到證實,則當時中國人對於「$$0$$」的認知,或許就會變得比較成熟。這是因為 $$0$$ 概念的演化與筆算息息相關的緣故。

或許我們應該回顧一下更早的中國人如何認識「$$0$$」這個概念。「$$0$$」在中文中讀如「零」!然則這個漢字究竟有沒有「$$0$$」概念的意涵呢?答案恐怕令人失望!

根據《形音義綜合大字典》中的說明,甲骨文缺「零」字,它最早在「金文」中出現。就文字結構來說,它上從雨、下從令(美好),本意作「徐雨」解,意思是說:「徐雨緩緩降落,澤潤萬物,固與急雨、驟雨之足以傷物、妨農有別,是有美好意,故零從令聲。」由此看來,它的漢字本義與「零丁」、「零雨」、「零落」、「零星」與「零碎」是連結在一起的,完全沒有「空無」的意思。如此看來,此零當然非彼 $$0$$!

根據數學史家研究,$$0$$ 這個數碼是印度人所發明的。在印度數學史上,利用小圈表示 $$10$$ 進位制記數法的零,最晚在公元 876 年已經出現。但是,印度人對於零的最大貢獻,則是最先承認它是一個數目,而不僅僅是空位或一無所有。這種看法早在第六世紀即已出現,當時的天文學家瓦拉哈米希拉 (Varahamihira,505-587) 對零進行了加減運算。

第七世紀,婆羅門笈多 (Brahmagupta,598年出生) 在他的著作《宇宙的開端》中指出:「負數減去零是負數,正數減去零是正數,零減去零甚麼也沒有;零乘負數、正數或零都是零。…… 零除以零是空無一物,正數或負數除以零是一個以零為分母的分數。」這是印度人以零作除數的最早紀錄。後來的兩位偉大數學家馬哈維拉 (Mahavira, 850年) 與婆什迦羅 (Bhaskara, 1114-1185?),都企圖解決同一問題,可惜都功敗垂成。儘管如此,印度人最早視 $$0$$ 為一個數目,殆無疑問。既然如此,$$0$$ 當然是他們所率先發明的。

$$0$$ 的發明故事看來非常曲折!不管是(記數用的)數碼(譬如楔形文字)中的空白、計算器(譬如珠算盤)中的空位,或是填補空白的記號(如漢字抄寫時的缺字記號□或○),都不能算是接觸了 $$0$$ 的概念。事實上,數字 (number word) 或只作記數用的數碼(譬如香港有一些百年商店仍然使用的蘇州暗碼),都不曾在這樣的脈絡中,參與實際的運算過程。

因此,即使有代表所謂 $$0$$ 的記號出現,當然也很難說它就表徵了一個數目。更何況在「筆算」的脈絡中,既然任何數目都可以作為除數,那麼,$$0$$ 或其相當的記號也不能例外,於是,在此一脈絡中的數學家,勢必面對 $$0$$ 能否作除數的問題。正因為如此,數學史家才會審慎地斷定: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印度人發明了 $$0$$ 概念。

最後附帶註記:在數學史上,計算脈絡時所依賴的表徵(represent)數目(number)之符記,可能被稱為數碼(numeral)或數字(number word)。

我們認為適當地釐清 number、numeral 和 number word 之區別,相當有助於理解 $$0$$ 的發明故事之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炎全 (2000).〈0與沒有〉,《HPM通訊》3(1): 7。
  2. 高樹藩編纂、王修明校正 (1980).《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3. 梁宗巨 (1992).《數學歷史典故》,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4. 羅伯‧卡普蘭 (Robert Kaplan) (2002).《從零開始》 (The Nothing That Is: A Ntrual History of Zero),台北:究竟出版社。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