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的美景和挑戰

Print Friendly
生物科技的美景和挑戰
知識通訊評論第36期

生技產業由創作發明到成功企業化的過程,充滿風險。如何以新觀念和組織制度,縮短發展時程,爭取成功契機,美國十年來的經驗值得參考。

胡德

生物學家胡德(Leroy Hood)是自動化DNA定序儀的發明者,參與創辦了十三家公司,包括世界頂尖的Amgen(應用分子基因公司)。

他對於科學家把實驗成果轉變成商品時可能碰到的挫折知之甚詳,於是成立了加速器公司(Accelerator Corporation),希望為市場帶來了嶄新的技術移轉模式。

胡德說,他希望將取得實驗初步成果的時程縮短,讓成功的發明有更多募集資金的機會。

加速器公司隸屬於胡德在二○○○年參與創立的西雅圖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 ISB)。加速器公司集合了這個研究所的科學實力與六位創投伙伴的資金,為新興生技廠商提供創業支持與建言。

篳路藍縷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協助生技公司度過風雨飄搖的成長階段:創業最初期。這個時候,研究人員有的只是有可為的想法,但是要靠資金與管理技術才能讓公司上軌道。

要吸引創投業者投資剛起步的生技公司,非常困難。他們對於前幾年投資噱頭十足的新興公司造成的損失,記憶猶新,大都希望贊助比較成熟的企業,降低風險。此外,許多創投基金的規模非常龐大,也不願為了培養小公司耗費時間成本。

情勢逼人,美國的學術機構都開始積極尋找金主贊助他們成立公司的計畫。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學術單位成立了缺口基金(gap fund,促進科技產品商業化的資金),好讓新公司早點啟動。這些學術單位除尋求創投業者的基金之外,也會徵詢他們的意見或協助。

加速器公司把這種作法執行的更徹底,他們直接找創投業者投入。截至目前,加速器公司從六個創投集團取得了兩千兩百萬美元的資金。

加速器公司輔導的生技公司除了可以取得一些種子基金之外,也可以直接從創投金主那邊得到關於如何做好市場定位以獲取更多資金的建議。系統生物學研究所幫助指點這些生技公司研發的方向,以換取生技公司的一些股權。

加速器公司因為有創投業者的專業加持,能為這些生技公司招募管理人才、撰寫企畫書、聘請律師,甚至還能幫生技公司完成新的集資計畫。

加速器公司的頭幾個客戶之一是西雅圖的VLST公司,生化學家史密斯(Craig Smith)是共同創辦人。這家公司用病毒存活研究來開發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疾病藥物的有效技術。加速器公司藉著協助史密斯找到公司執行長與財務長人選,得以持有VLST的部分股票。

加速器公司的運作模式使創投集團較以往更能與新興生技公司密切合作。而在麻省理工學院,投資者通常不給生技公司資金,但是會給缺口基金的經理人一些建議。在麻省理工,缺口基金的管理是由德許班科技創新中心負責(Deshpande Center)。

二○○二年,光學科技大亨德許班(Desh Deshpande)以兩千萬美元捐款創辦這個中心,目前已經撥發補助金給五十個創業計畫。這些補助金促生了九家公司,募集的創投基金總計四千萬美元。

新概念需要新制度

不過,許多其他大學贊助的創業計畫就沒有這麼順利。二○○四年,密蘇里州聖路易的BioGenerator(生物發源者)基金成立,主事者宣告在兩年內要管理七家生技公司。但是BioGenerator只創立了三家公司,目前這家基金公司正面臨重組,希望在改組之後,提供旗下生技公司更密集有效的支援,其中包括能讓這些公司的產品更快商業化的大筆資金。

BioGenerator董事,同時擔任另一個聖路易的創業育成單位「新興技術中心」(Center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主管的米利茲(Marcia Mellitz)說:「我們終於瞭解,正式創業之前,當新科技還屬於大學的時候,就必須把錢投入轉譯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把科學發現轉化為商業或臨床應用的研究工作)。」

投資者偶爾會抱怨這些成立創業基金的大學為了討好學界,也為了滿足地方人士增加工作機會的要求,在評估投資案的商業潛力時無法客觀,甚至繼續支持那些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生技公司。

胡德這個在生技界打滾三十載的老將說,他學到了一件事:「執行新觀念需要新的組織制度。」

市場動向

一九九六年,公開上市的生技公司的總營收大概是一百億美元。十年過去,如今這個數字將超過六百億美元。

生技公司營收這十年來有六倍的成長主要是因為少數頂尖企業營收大幅增加。這些大牌公司包括Amgen、Biogen-Idec、Chiron、Genentech、 Genzyme、Gilead、Serono

這些公司是生技產業的佼佼者。他們是所有生技公司的代言人,將來也是。他們手中握有生技業最棘手、最致命難題的解藥。這個難題是:業界用於開發創新科技的資金面臨短缺。

二○○五年,Nasdaq生技股指數以平盤作收。今年一月,Nasdaq生技股指數有走揚趨勢,股價上升主要原因是近來一些臨床實驗結果與市場上的收購消息。舉例來說,加州聖地牙哥愛瑞納藥廠(Arena Pharmaceuticals)公布了減肥藥APD356的試驗結果,潛力無窮,股價跟著漲了三分之二。

十年前,上市生技公司從股市募集的資金與整個產業的收益相差不多。但是到了二○○五年,生技公司從資本市場取得的資金只有營收的一半。總的來說,這代表了生技產業比以前更不受變幻莫測的投資熱所牽制。

生技產業一直都是「頭重腳輕」。先前提到的七家公司的營收佔了整個產業總營收的百分之五十五,只有這些大企業和其他五十幾個公司是賺錢的。但是對於那些等級稍低的生技公司,籌集資金管道是否暢通仍然攸關生死。對於生技小蝦米而言,這些賺錢大鯨魚的存在有利也有弊。

先從好的一面說。生技大廠的營收和利潤讓投資者放心。過去十年來股市投資者加碼投資生技產業的頻度,大約是每兩年增加五十億美元。生技產業不再是一個純然虛幻的美夢,而是一個實際的投資標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和以前的投資者相比,二○○六年的投資者對於想投資的生技領域更挑剔了。新的生技公司是不少,但是現在還有更多體質成熟的企業可以選擇。投資者還是傾向投資比較安全穩健的公司。

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s,創業初期投入資金的人)也在觀望。二○○四年,只有大約百分之五十的天使資金流向新生技公司。上個世紀九○年代卻高達百分之八十。聲名顯赫的學術機構也失去了光環。有生技搖籃美譽的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上一次取得創投資金開辦公司是四年前的事。

投資者另有所圖。二○○六年,很多投資人會願意承擔臨床藥物試驗開發的風險,但是現在願意承擔研究風險的人變少了。

成長的責任

跡象指出,大型生技公司要為生技產業帶來正面影響,現在正是時候。賺錢的廠商動作要快一點,趕緊協助新生技公司彌補創業初期的資金缺口。大公司也該善用自己的豐沛資源,發展具有前瞻性的科技,抓住明日商機。

為什麼大公司應該這樣做呢?答案很簡單。新生技公司面臨了各種風險,包括科技品質、臨床成果、市場績效、管理經驗不足、決策不當,以及無法吸引後繼的資金等等。

創投業者往產品比較成熟的公司靠攏,可以減少科技、籌資、管理上的各種風險。組織內創業(corporate venturing,企業創投)也算一種有創意的風險控制策略。如果商業模式正確,生技產業的組織內創業不僅可以持續提供剛成立的公司亟需的現金,也可以讓新公司分享原公司在生技專業上的管理經驗、品牌信譽、市場曝光度與臨床試驗技術。

從短期來看,大型生技公司還是能藉著發展內部的研發計畫或是將成熟產品納入旗下,讓生意越做越大。但是大型生技公司必須瞭解一個事實:他們所有的業務與策略作為都是公眾的焦點,他們的商譽也會影響大眾和投資者對所有生技業者的信心。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