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雨

Print Friendly

西北雨
金門縣金門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彭天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有關西北雨的說法在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清聖祖康熙33年(西元1694年)高拱乾所寫的《台灣府志》卷七〈風土志〉:「五、六、七(指農曆)間,風雨俱至,即所謂西北雨,風時雨也。」

民間對於「西北」一詞有多種說法,「西北」有表示「太陽西斜時所降的雨」,根據記載與台北盆地的地形有關,夏天時,西南季風與位於西北方的淡水河口交會,使冷暖空氣混合,並受地形抬升在盆地東南山坡發展成積雨雲而形成雷陣雨,移向西北方,所以才叫西北雨。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雷陣雨有移向必須視當時的天氣型態而定;也有說「西北雨」為獅豹雨或三八雨的訛音,源於福建方言。而對於對西北雨有關的俗諺說法也不一,以水氣與對流的特徵,並用「一粒雨擲死人」、「西北雨直直落」形容強烈上升氣流所形成積雨雲,大顆大顆的雨滴猛烈從天而降;以西北雨範圍考量有「西北雨落不過田畔」、「東邊下雨西邊晴」的說法,表示西北雨影響區域的局部性;而強調西北雨降水強度又稱之為「獅豹雨」、「三八雨」、「風時雨」形容降雨強度強,且來得快也去得快。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是把「西北」兩字,對於「時間」上的敘述,也就是夏季午後(包含五月六梅雨季及七八月颱風季)、太陽「落西北」(空氣受熱加上地形抬升所引起的雷陣雨)時所發生的雷雨。

台灣地區四面環海,全面積約有百分之七十是起伏的山坡地。由於海陸差異,與山坡加熱以及地形對盛行風阻擋的熱力與動力效應引起台灣地區極為複雜局部環流之發展,有利於引發西北雨的產生。夏天的午後,地面被陽光烤得熱烘烘的,容易造成不穩定的空氣。如果空氣本來便已很潮濕(台灣夏天幾乎沒有不濕的),便會因空氣的強烈上升運動而造成一種頂天立地的積雨雲,積雨雲上面的平頂像是鐵匠打鐵用的鐵砧,被平流層的穩定空氣強迫壓制之故,而在積雨雲下方則是傾盆大雨、雷雨交加的天氣。雲的下半部0℃以上主要為水滴組成,至雲頂當氣溫遠低於0℃以下,雲滴則是主要由冰晶所組成,積雨雲內部上升氣流旺盛,雨滴大,甚至可以形成冰雹,所以落下的雨滴和雨勢都很大,下雨前的下降氣流會帶來高空溫度較低的涼風。由於積雨雲的水平範圍只有數公里,所下的雨時間短暫,區域也不大。

參考資料:
1.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http://210.60.226.25/science/content/1988/00100226/0010.htm
2.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7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