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台灣梅雨(Plum Rain)期長短的原因

Print Friendly

影響台灣梅雨(Plum Rain)期長短的原因
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科所彭天音研究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你是否發覺2009年梅雨季降雨不明顯?如果你仔細回想一定可以發現,每年梅雨期的長短是不一樣的,有些年的梅雨期長且降雨十分顯著,而有些年的梅雨期短且降雨少。例如:1930年代有兩年的梅雨期只有幾天,而出現了旱年現象。從中國的記載可以看出梅雨降雨的變動性,例如:「梅子黃時日日晴、黃梅時節燥松松」,是說梅雨時出現的晴朗天氣;「吃了端午粽,還有三天凍」的「冷水黃梅」,則表示梅雨來得特別早;另有「陣頭黃梅」及「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表示梅雨來得特別遲,以及梅雨過後又再度出現持續降雨天氣。

梅雨只發生在東亞地區(Chinese: 梅雨 méiyǔ; Japanese: 梅雨, tsuyu, baiu; Korean: 장마, jangma),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東亞位於全球季風最顯著的區域內,冬季盛行的東北季風和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風,在春末到盛夏間的季節轉換時間裡,此兩種季風帶來的冷、暖空氣交會後形成「鋒面」。進入初夏後,若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交會時間短,梅雨就不明顯。若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交會的時間長,梅雨就明顯。

影響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交會的長短是入夏後東南季風的強弱不同,進而影響梅雨期的長短。若東南季風強大,表示該年的暖空氣勢力強大,暖空氣就可以把冷空氣推到北方,冷、暖空氣交會在江淮流域維持的時間較短,梅雨就不顯著了;若東南季風弱,表示該年的暖空氣勢力小,暖空氣較難把冷空氣推向北方去,而冷、暖空氣的交會地區維持在江淮流域一帶較長,梅雨期就較長。

有諺語說:”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是描述初夏時冷空氣的勢力仍然較強,暖空氣雖會暫時把冷空氣推向北方,但不久冷空氣勢力增強又向南移動,而把暖空氣向南推,造成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冷、暖空氣的勢均力敵狀態。同時,夏季暖空氣的溼度較大,當冷空氣一旦南移抬升暖濕空氣,往往會引起暖空氣的對流加大而造成雷雨。所以,小暑前後聽到雷聲,代表該年的北方冷空氣還較強盛,而暖空氣相對的較弱,雨帶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再度維持一段時間,這現象就叫倒黃梅。但也有特殊的情況,例如:有一年長江下游一帶,雖然小暑出現雷雨,暖空氣減弱了,但由於太平洋上颱風活躍,使暖空氣又很快加強北移,再次控制在長江中下游,使得黃梅不再回來,而無倒黃梅現象。

參考資料:
呂銀山,(1999):台灣的天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um_rain
梅雨‧霉雨。網址:http://www.bud.org.tw/Winnie/Winnie23.htm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