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式(Emperical Formula)

Print Friendly

實驗式(Emperical Formula)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李俊毅/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林雅凡博士責任編輯

物質世界有千千萬萬種化合物,我們必須用一套有系統的方法來說明物質的組成。正如同每一個學科、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化學世界裡也不例外,那就是化學式(chemical formula)。化學式如何表示物質的性質呢,化學家又是如何訂出化學式呢?

現代化學的概念立基在道爾吞的原子說,道爾吞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不同的排列組合會形成不同的化合物。道爾吞在他所撰寫的書裡採用不同的圓球來代表不同的元素(見圖一,參考文獻2)。這樣的表示法蠻有創意的,不過若是要繪出複雜分子恐怕就很傷神了,所以現在化學家採用的化學式表示方法,是由瑞典化學家柏齊流斯創立,並經過不斷修改才有了今日的面貌。化學式因使用目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不過有幾個通則:(1)用元素符號來敘述(2)若某元素原子不只一個,在右下角標示數目(3)若含有電荷則在右上角標示正(負)電荷的數量。
(圖一)

實驗式又稱作”簡式”,是用不同元素原子數目的最簡單整數比來表示化學組成。實驗式顧名思義是告訴我們實驗中所量測得到的物質組成比例,但是準確地說,是元素分析(element analysis) 實驗。最常見的元素分析方式是燃燒分析(combustion analysis),將化合物以過量的氧氣完全燃燒,然後搜集各種產物的重量,反推各元素的組成。若是含有氫,燃燒會產生水,可用過氯酸鎂吸收;若是含有碳,燃燒則會產生二氧化碳,由氫氧化鈉吸收。得到水、二氧化碳的產生重量後可以計算各元素的重量百分組成,再除以原子量即可決定元素的比例。燃燒分析的原理很簡單,但是這個方法相當實用,除了碳和氫以外,目前的燃燒分析尚可做硫與氮的定量。時而至今,元素分析依然是鑑定新化合物相當重要的證據,化學家先由預期結構計算元素組成,再與實驗值比較,判斷預測是否正確。(見圖二,參考文獻3)


(圖二)

由實驗式可以知道化合物的元素組成,已足以描述離子化合物,例如食鹽NaCl、石灰CaO、硫酸鎂MgSO4。不過對於分子化合物,我們無法從實驗式裡得到分子大小、結構、原子排列等這些更進一步的資訊。分子式(molecular formula)呈現出分子化合物所含原子的種類和「實際」的原子數目,之所以強調「實際」是因為這就是分子式與實驗式分野的所在。從元素分析中,我們只能求得元素的最簡比例,而無法得知完整分子組成。例如醋酸和甲醛的實驗式都是CH2O,要區分這兩者就需要分子量的數據。

參考文獻:
1. 物質科學化學篇(上冊),泰宇出版
2. Arthur Greenberg, A Chemistry History Tour, Wiley, 2000
3. Rung-Yi Lai, Chun-I Lee, Shiuh-Tzung Liu, Tetrahedron, 2008, 64, 1213-1217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