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幾不等式的證明(III)(Inequality of arithmetic and geometric means)

Print Friendly

算幾不等式的證明(III)(Inequality of arithmetic and geometric means)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

已知:\(a_1,a_2,…,a_n\) 為正數或零。

求證:

\(\displaystyle\frac{{{a_1} + {a_2} + … + {a_n}}}{n} \ge \sqrt[n]{{{a_1}{a_2}…{a_n}}}\),“\(=\)” 成立時若且唯若,\(a_1=a_2=…=a_n\)。

(其中 \(\displaystyle\frac{{{a_1} + {a_2} + … + {a_n}}}{n}\) 稱為算術平均數AM,\(\sqrt[n]{a_1a_2…a_n}\) 稱為幾何平均數GM)。

在此篇文章中,筆者再介紹兩種證明算幾不等式的方法,第一個稱為「調整法」,第二個是波里亞(George Pólya,1887 –1985) 的指數證明方法。

第一個  調整法:

引入證明前,我們先介紹一個必備的定理:

已知:\(a_1,a_n\) 為相異兩正數,其中 \(a_1>a_n\),且 \(M\) 為兩數的算術平均數。

求證:\(M(a_1+a_n-M)>a_1a_n\)。

證明:

因為 \(\begin{array}{ll}M({a_1} + {a_n} – M) – {a_1}{a_n}&=- ({M^2} – {a_1}M – {a_n}M + {a_1}{a_n})\\&=- \left( {M – {a_1}} \right)(M – {a_n}) \\&= ({a_1} – M)(M – {a_n}) > 0\end{array}\)
,所以,\(M(a_1+a_n-M)>a_1a_n\),得證。

現在,我們考慮 \(a_1,a_2,…,a_n\) 等 \(n\) 個非負實數,並且將它們由大到小排列,

令它們的算術平均數為 \(M\)。如果大家都是 \(M\),則 \(AM\ge GM\) 顯然成立。

否則,將最大的 \(a_1\) 與最小的 \(a_n\) 這兩數分別以 \(M,(a_1+a_n-M)\) 取代。

取代後,算術平均數不變,但是,幾何平均數變大 (由二次函數的行為可知或根據上述的定理證明可知)。繼續重複此步驟,有限次之後必定每個數字都是 \(M\)。

由於過程中 \(GM\) 一直增大,而最後的 \(AM=GM\),

所以,原來的 \(AM\) 必定大於或等於 \(GM\),證明完畢。

以上證明稱為「調整法」的原因,是由於我們一個一個調整這些數,過程中的某個量保持單調性,這是不等式證明的常用手法。

第二個  波里亞的指數法:

首先考慮函數 \(f(x)=e^{x-1}-x\),其中 \(x\) 為任意實數,

其導函數為 \(f'(x)=e^{x-1}-1\),二階導函數為 \(f”(x)=e^{x-1}\),

同時 \((1)=0,~f'(1)=0\),而 \(f”(x)>0,~\forall x\in \mathbb{R}\),

因此,\(f(x)\) 為嚴格遞增函數(凹口向上),而且在 \(x=1\) 時,有唯一的最小值,

所以,對於 \(x\) 為任意實數時,\(e^{x-1}\ge x\) 恆成立,而且在 \(x=1\)時,“\(=\)” 成立。

接著考慮 \(a_1,a_2,…,a_n\) 為正數或零,如果所有的數都是零,

那麼 \(AM=GM\),當然算幾不等式就成立了。

接著,我們可以假設它們的算術平均數為 \(M>0\),

藉由將上述不等式 \(x\le e^{x-1}\) 乘上 \(n\) 次,我們可以得到:

\(\begin{array}{ll}\displaystyle\frac{{{a_1}}}{M} \times \frac{{{a_2}}}{M} \times … \times \frac{{{a_n}}}{M}&\le\displaystyle {e^{\frac{{{a_1}}}{M} – 1}}{e^{\frac{{{a_2}}}{M} – 1}}…{e^{\frac{{{a_n}}}{M} – 1}} \\&=\displaystyle {e^{(\frac{{{a_1} + {a_2} + … + {a_n}}}{M} – n)}} = {e^{(\frac{{nM}}{M} – n)}} = {e^0} = 1\end{array}\)

等號成立於 \(\displaystyle\frac{{{a_1}}}{M} = \frac{{{a_2}}}{M} = … = \frac{{{a_n}}}{M} = 1\) ,即 \(a_1=a_2=…=a_n=M\)。

繼續運算上列不等式得 \({a_1}{a_2}…{a_n} \le {M^n}\),將 \(\displaystyle{M} = \frac{{{a_1} + {a_2} + … + {a_n}}}{n}\) 代入,

並開 \(n\) 次方得 \(\displaystyle\frac{{{a_1} + {a_2} + … + {a_n}}}{n} \ge \sqrt[n]{{{a_1}{a_2}…{a_n}}}\),得證。

這個證明波里亞巧妙地使用函數 \(f(x)=e^{x-1}-x\),藉由 \(y=e^x\) 是凸函數的性質,連結上算幾不等式,可以省去許多冗長的證明,值得學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許志農教授在《高中數學珍寶》曾以算幾不等式編寫過一道數學證明題:

已知:如下圖,正方形 \(\alpha\) (邊長為\(a\))與正方形 \(\beta\) (邊長為\(b\))的面積和為 \(1\)。

求證:剛好包住正方形 \(\alpha\) 與正方形 \(\beta\) 的矩形面積 \(\le \displaystyle\frac{1+\sqrt{2}}{2}\)。

47838_p1

證明:令矩形\(ABCD\)的面積\(=\overline{AB}\times\overline{CD}=b(a+b)=K\),

因為正方形 \(\alpha\) (邊長為\(a\))與正方形 \(\beta\) (邊長為\(b\))的面積和為 \(1\),所以,\(a^2+b^2=1\),

利用算幾不等式:

\(\displaystyle\frac{{{{\left( {a + b} \right)}^2} + {{(\sqrt 2 b)}^2}}}{2} \ge \sqrt {{{\left( {a + b} \right)}^2} \cdot {{(\sqrt 2 b)}^2}}=\sqrt 2 b(a + b)\)(這個動作值得讀者深思),

整理得 \(\displaystyle\frac{{({a^2} + {b^2}) + (2ab + 2{b^2})}}{2} \ge \sqrt 2 b(a + b)\),

將 \(b(a+b)=K\) 代入得 \(\displaystyle \frac{1+2K}{2}\ge \sqrt{2}K\),移項得 \(\displaystyle{K} \le \frac{1}{{2(\sqrt 2-1)}} = \frac{{1 + \sqrt 2 }}{2}\),

得證。

附記:這個證明,除了使用算幾不等式外,也可以利用三角函數處理。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equality_of_arithmetic_and_geometric_means
  2. 許志農(2001),《高中數學珍寶》(未出版)。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