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毛囊與精神疾病診斷

頭皮毛囊與精神疾病診斷

Print Friendly

頭皮毛囊與精神疾病診斷 (Utility of Scalp Hair Follicles as a Biomarker for Psychiatric Illnesse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頭皮の毛根細胞を利用した精神疾患の診断補助バイオマーカーの発見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罹患率約高達人口的1%,在日本估計約有71萬多人。另外,自閉症(autism)患者年年增加,目前約有1%的幼童被診斷出自閉症,這些精神疾病形成許多的社會問題。

123

圖片來源 : http://www.riken.jp/pr/press/2014/20140912_1/

一般認為這些精神疾病,可能因腦部某處的基因變異所產生,但研究者不可能自活體腦部組織採樣,來檢驗腦部變異,因此現今精神疾病的診斷,大多透過患者行為,以及其周遭親近者所提供的訊息來判斷,尙無實際能應用在臨床上、客觀的生物學診斷工具。所以開發早期診斷精神疾病的輔助工具「生物標記(biomarker)」有其需求。過去許多研究團隊雖嘗試建立生物標記,但仍無法找到高信賴度、非侵入性且簡便的方法。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總合研究中心等研究團隊,聚焦於頭皮毛囊(scalp hair follicles)的基因解析,因為在發生學上,頭皮毛囊細胞與腦細胞都同樣來自外胚層;且頭皮毛囊的採樣很容易。解析頭皮毛囊基因後發現,僅在腦細胞表現的基因,大多也會在頭皮毛囊表現,故解析死亡精神病患腦細胞的基因表現變化量,以及測定頭皮毛囊在這些基因的表現變化量,再比較病患組與健康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可探索精神病患的生物標記。

研究團隊發現,思覺失調症病患的頭皮毛囊,其合成脂肪酸結合蛋白質FABP4的基因FABP4表現量,較健康對照組約下降40%;同時也發現,此基因表現量的下降,未受到年齡、性別、體重、用餐後時間、服藥、抽菸習慣等因子的影響,且精神分裂症發病期間也未產生影響。研究團隊也發現自閉症患者的毛囊,在神經細胞間結合因子相關基因CNTNAP2的表現量下降。

以上研究結果顯示,此非侵入性的頭部毛囊採樣,並分析毛囊細胞基因表現,有潛力作為精神疾病初期狀態之客觀且正確的診斷工具,以及作為偵測腦內基因表現狀態的簡便生物標記法。期能在精神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的判定,以及新藥治療的開發上,提供一些線索。此研究成果2014年9月刊載於科學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名詞解釋 :

思覺失調症 : 幻覺或妄想、意志低落、情感無變化等症狀為主的精神疾病。發病後,社交機能也會低落。其病因的分子機制仍不明。

自閉症 : 社交性障礙、溝通障礙、及拘泥於看起來無意義的習慣或儀式等特徵,為幼童腦部機能障礙所引發的病症。

生物標記 :自生物體取樣,對某特定疾病、或疾病發展程度,能客觀檢測的生物指標。

延伸閱讀 :

思覺失調症治療的漫漫長路 (1)(2)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38020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38027

 

參考資料 :

http://www.riken.jp/pr/press/2014/20140912_1/

Motoko Maekawa, Kazuo Yamada, Manabu Toyoshima, Tetsuo Ohnishi, Yoshimi Iwayama, Chie Shimamoto, Tomoko Toyota, Yayoi Nozaki, Shabeesh Balan, Hideo Matsuzaki, Yasuhide Iwata, Katsuaki Suzuki, Mitsuhiro Miyashita, Mitsuru Kikuchi, Motoichiro Kato, Yohei Okada, Wado Akamatsu, Norio Mori, Yuji Owada, Masanari Itokawa, Hideyuki Okano, and Takeo Yoshikawa. “Utility of Scalp Hair Follicles as a Novel Source of Biomarker Genes for Psychiatric Illnesse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4, 10.1016/j.biopsych.2014.07.025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