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的科學:藥物血中濃度監測

Print Friendly

用藥的科學:藥物血中濃度監測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藥師林銘彥

大家在吃藥的時候是否思考過一件事情?我們的身體是如何去處理這些服入的藥物?如果服用兩倍的劑量,是否藥物在我體內就有兩倍的效果?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必須先認識藥物動力學 (pharmacokinetics, PK) 以及藥物動態學 (pharmacodynamics, PD)。藥物動力學代表著我們身體如何去處理這些藥物,包含了口服藥物的吸收 (absorption, A)、藥物在體內的分布 (distribution, D)、藥物的代謝 (metabolism, M) 以及排除 (excretion, E)1。口服進入體內的藥品,經過了吸收、分布、代謝、排除 (ADME),以血中濃度呈現其數值。然而藥品血中濃度與臨床療效間的關係,就稱為藥物動態學1。由圖一可知,服用兩倍的藥物劑量,中間會經過許多的影響因子才能決定是否能達到兩倍效果。

123

圖一 如何將藥物治療理想化-藥物血中濃度監測。(本篇作者林銘彥繪製)

以常見的降血壓藥脈優 (Amlodipine) 為例,每日服用 5 毫克約可降收縮壓 10 毫米汞柱,但若將服用劑量倍增至 10 毫克,只能再降收縮壓 2 毫米汞柱2。由例子可知在降血壓藥物上,劑量跟療效是不成正比的。會影響這樣結果的因素可能有:其他藥物一起競爭該藥的吸收、作用的受體已達飽和、身體的耐受性或抗藥性等等。

對於劑量與療效不成正比,造成治療上的難以預期,臨床醫療人員也對特定藥品發展出藥物血中濃度監測 (TDM) 去應對。希望能藉由監測該藥血中濃度,減少藥物動力學對於療效的影響。從事TDM的目的為達到最好的療效並且避免可能的藥物毒性,使病人用藥安全且有效。然而並非所有藥物都適合做濃度監測,通常需具備下列特性:

  1. 服用劑量與血中濃度的相關性很低,代表相同劑量在不同個體的血中濃度差異很大,不易預測。
  2. 藥物血中濃度與臨床療效具相關性。
  3. 藥物治療的血中濃度範圍狹窄,需要精確的調整劑量。
  4. 藥物血中濃度與毒性的相關性高。
  5. 藥物的療效不易觀察,因此以血中濃度當做評估療效的輔助性指標。
  6. 臨床上有經濟且精準可靠的測量方式,如免疫螢光法、HPLC等。

以臨床上有在從事TDM的藥物 Amikacin為例,該藥為抗生素,通常用來治療格蘭氏陰性菌的感染。治療範圍3為尖峰濃度 (peak concentration) 20-30 mcg/mL;谷底濃度 (trough concentration) < 10 mcg/mL。若濃度過高,腎毒性、聽毒性以及骨骼肌毒性的發生機會增加;但若害怕毒性而將濃度調太低,則會導致治療失敗,病人死亡率就會大幅提升,且長期的低濃度 (sub-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治療也是導致細菌抗藥性生成的一大原因。由此可知在使用此藥時,該藥在血中保持在特定濃度範圍的重要性。希望藉由科學且數據化的方法,能將藥物的效果發揮到最大,並且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從事 TDM 需要倚賴醫院中許多專業人員的合作。如由臨床醫師評估病情且開立處方與醫囑,護理人員需要協助給藥以及在特定時間抽血採集檢體,醫檢師進行血中濃度的分析,最後需要藥師進行臨床評估以及劑量調整的分析與建議,最後並與醫師一起進行療效以及副作用的追蹤。不同醫療人員彼此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一起為病人追求更好的用藥品質。但需謹記在心的是:我們是治療病人,不是治療數據,因此一定要將數據綜合病人的臨床狀況,才能做出最後的判斷與建議。


參考文獻

  1. Dipiro, J. T., Talber, R. L., Yee, G. C. et al. editors. (2008).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7th, pp.9-29. McGraw-Hill Education, LLC.
  2. Chiang, C.-E., Wang, T.-D., Li, Y.-H. et al. (2010).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09(10), 740–773.
  3. 臺大醫院藥師(2006)。臺大醫院處方集。p.672。臺北市。臺大醫院藥劑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