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法(Eco-technology)

Print Friendly

生態工法(Eco-technology)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為了在生態保育與工程建設的理念間找到平衡點,減少推動工程時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生態工法」的想法應運而生。生態工法是指基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切認知、與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在進行工程時採取以生態為基礎、以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期減少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傷害。在過去,「生態工法」常被窄化為「生態工程」,「生態工程」著重於生態系的營造工作,例如:綠美化工程、景觀與生物廊道的改善工程等,但「生態工法」不只是狹義的經營生態環境,更能夠廣範地運用自然的力量或生態智慧,幫助人類執行各種工程行為,以提高日常生活的方便性,能源與經濟的節省,安全的提升與效率的提高等等。當然,創造與維持生態環境時,推動「生態工程」絕對是不可忽略的目標。 常見的生態工法包括「植生工法」、「透水性舖面」、「生態廊道」、「生態護岸」等。

「植生工法」是指利用植物的樹冠層及地面的殘枝腐植層,吸收雨水的能量,防止雨滴衝擊地表,造成土壤流失;或利用植物的根系抓住土壤,提高土壤的抗蝕力等。

「透水性舖面」是指利用多孔性瀝青混凝土舖面、無細粒料混凝土、連鎖磚或礫石舖面等雨水較容易通過之多孔性舖面,使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處的地面具有滲水之功能,以減輕地下排水道負擔、延緩洪峰流量、並達到減緩熱島效應的功效。

「生態廊道」是指在規劃及設計道路工程、橋梁工程、河溪工程等過程中,增加對動物活動之考量,例如:建構涵管式動物通道(如:動物通道及溪橋),以供當地動物的通行,或設製生物圍籬,以防止動物穿越道路等;藉此避免因道路或橋樑之興建,阻絕、破壞了生物的棲地。

「生態護岸」是指避免大規模地整地開挖,儘可能地就地取材,利用多階砌石護岸、拋石護岸、箱籠護岸、植岩互層護岸及木排樁護岸等方式,達到保護河岸的功能。 由上可知,「生態工法」其實是一個心態工法,講究「技」與「心」兩種態度,以期達到「用」、「強」、「美」等三大目標。也就是說,以科學技術為根基,用一些經濟而簡單的材料,建構出強韌的結構物,並用心提高工程的附加價值,著重於生態平衡的維護,以及和周遭環境的協調性等。

參考資料:
1.http://www.eef.org.tw/index-1.htm
2.http://www.cc.ntut.edu.tw/~wwwwec/eco/eco_index.htm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