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傳記:197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傑弗里.威爾金森(Geoffrey Wilkinson)

Print Friendly

化學傳記:197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傑弗里.威爾金森(Geoffrey Wilkins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博士生 黃婉澐

fig1

圖一 傑弗里.威爾金森(來源:參考資料7)

傑弗里.威爾金森(Geoffrey Wilkinson,1921 年 7 月 14 日 - 1996 年 9 月 26 日,圖一),英國化學家,皇家學會院士。

無機化學及勻相過渡金屬催化領域的先驅者,於 1973 年與德國化學家恩斯特.奧托菲舍爾 (Ernst Otto Fischer) 因過渡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研究,共同獲得 1973 年諾貝爾化學獎。

威爾金森教授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的 Springside,他的父親 Henry Wilkinson 是一名房屋裝修師;母親 Ruth 在一家當地的棉紡織廠工作。他開始對化學產生興趣源於叔叔的家庭—叔叔的妻子家中經營著一家小型的化學公司,專門為製藥工廠製造硫酸鎂 (Magnesium sulfate, MgSO4) 及硫酸鈉 (Sodium sulfate, Na2SO4)。

學經歷

  • 1939 年威爾金森教授取得皇家獎學金 (Royal Scholarship),並開始在倫敦帝國學院學習並於 1941 年畢業。
  • 1943 – 1946 年威爾金森教授因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帕內特 (Friedrich Paneth),而投入於原子能化學的研究,應聘並前往加拿大,先後在蒙特婁和喬克河實驗室 (Chalk River Laboratories) 工作。隨後四年 (1946-1950),威爾金森教授與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Glenn T. Seaborg) 教授一起工作,主要致力於核能分類 (nuclear taxonomy)。
  • 1950 – 1951 年,威爾金森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助理,並開始著手於學生時代就很感興趣的過渡金屬錯合物領域的研究。
  • 1951 – 1955 年回到英國之前,在哈佛大學仍從事核化學方面的工作,同時也開始進行烯烴金屬錯合物 (olefin complexes) 的研究。
  • 1955 年 6 月,威爾金森教授回到英國,並聘為倫敦帝國學院的無機化學教授,自此開始全心投入過渡金屬研究工作。

研究及應用

威爾金森教授對過渡金屬領域的重要貢獻包含了:

  1. 發展Wilkinson催化劑(如圖二所示)-RhCl(PPh3)3:為氫化烯烴化合物及炔烴化合物過程所使用的催化劑,並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製程中。
  2. 確認二茂鐵分子(ferrocene)(如圖三所示)的夾心三明治結構與各種茂基金屬錯合物(二茂鐵、二茂釕)的合成方法及其化學性質研究。

fig2-3

關於Wilkinson催化劑:屬於平面四邊形構型,16個電子的錯合物。合成方式通常由氯化釕(III) (rhodium(III) chloride)與過量的三苯基膦(triphenylphosphine)進行還原反應,此處三苯基膦作為還原試劑並產生三苯基氧化膦(式一)。

eq1

式一、合成Wilkinson催化劑

Wilkinson催化烯烴化合物進行氫化反應,反應機構如圖三。

fig4

圖四 Wilkinson催化反應機構(來源:作者繪製)

關於二茂鐵(ferrocene)分子:二茂鐵中心鐵原子的氧化態為+2,每個茂環帶有一個單位負電荷。因此每個環含有6個π電子,符合4n+2電子數的要求,且具芳香性。每個環的6個π電子*2,再加上二價鐵離子的6個d電子正好等於18,符合18電子規則,因此二茂鐵非常穩定。其結構是透過NMR光譜和X射線晶體學的結果證實了二茂鐵的夾心結構。二茂鐵的發現,為有機金屬化學掀開了環戊二烯基與過渡金屬的眾多π配合物的化學的帷幕。

二茂鐵(ferrocene)分子因具芳香性,可與親電試劑進行Friedel-Crafts反應(式三),形成各種不同的衍生物:

eq3

式三 二茂鐵分子進行Friedel-Crafts反應

二茂鐵(ferrocene)分子的衍生物應用性相當廣泛,可使用於抗震劑、醫藥、材料以及化學反應的配體中。

獲獎

  • 1973年諾貝爾化學獎。
  • 1980年獲得巴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著作

威爾金森教授與他指的導博士生弗蘭克·阿爾伯特·科頓(F. Albert Cotton)合著【高等無機化學(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為無機化學領域中的權威教科書。


參考文獻

  1. Geoffrey Wilkinson. wiki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ffrey_Wilkinson#cite_note-4
  2. 傑弗里威爾金森。維基百科 - http://zh.wikipedia.org/wiki/杰弗里.威尔金森
  3. Sir Geoffrey Wilkins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643851/Sir-Geoffrey-Wilkinson
  4. Wilkinson’s catalyst. wiki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kinson%27s_catalyst
  5. 二茂鐵。維基百科 -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二茂铁
  6. Rausch et al., J. Chem. Educ., 1957, 34, 268-272.
  7.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3. Nobelprize.org —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73/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