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上

Print Friendly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上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許一懿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生物學最重要的步驟之一在於進行實驗,實驗時需要選用適合的實驗材料,但是生物的種類如此之多,挑選適合的對象,便成為實驗成敗的關鍵;通常必須全面考量實驗材料的個體大小、生活史、是否容易培養操作,以及研究結果的適用性和經濟價值等條件。在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材料特別受到研究者的青睞,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可廣泛應用到其他物種或是人類的身上,這些實驗材料的明星,就是模式生物。所謂的模式生物,是指為了解釋特定生命現象,被許多科學家共同採用而詳盡研究的生物;模式生物的研究結果,可幫助解釋其他物種的發育或遺傳等生理機制,特別是探索人類疾病的成因和解決之道,因為人體實驗不易進行且有違倫理。這些生物具備了一些共同的特性,包括:體積不大、生活史短、成本低廉、方便在實驗室培養和操作、容易繁殖且子代數目多、具有小量且不複雜的基因組等,而且研究的結果可以用來解釋其他生物類似的生命現象。在發育生物學、分子遺傳學以及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將近百分之八十都是利用十種左右的模式生物為材料而得,許多諾貝爾獎得主也受惠於他們。 主流的模式生物包括:λ噬菌體(Phage Lambda)、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斑馬魚(Danio rerio)、小鼠(Mus musculus)、大鼠(Rattus norvegicus ) 與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其中的噬菌體由於不具有代謝作用等生命現象,有時不被視為生物。
請參閱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中 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