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下

Print Friendly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下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許一懿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斑馬魚:體長2-4cm的脊椎動物,這種硬骨魚的受精卵在體外發育,而且是透明的,非常方便進行胚胎發育的研究;雖然從受精卵到成體需要2-4個月的時間,斑馬魚早期發育卻進行得相當快速:受精後24小時內,體內組織和器官大多已形成,2天內就會孵化成小魚;斑馬魚的基因組在定序中,估計約有17億個鹼基對,其中許多和發育有關的基因已經被確認,基因和人類基因的相似度很高。2007年初,中國復旦大學的學者轉殖出對水中雌性荷爾蒙敏感的斑馬魚,只要水中雌性激素濃度偏高,斑馬魚的體色就會變綠,是很便利的環境汙染指標;同年,在英國的學者也發表了斑馬魚眼睛的神經幹細胞研究,發現這些幹細胞有助於視網膜神經元的再生,將來可望對人類眼睛退化疾病的治療有所助益。
圖片源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Zebrafisch.jpg 小鼠:小鼠很早以前就是生物學和藥學中脊椎動物的模式生物,尤其和人類同屬於哺乳動物,其基因組約有30億個鹼基對,基因約為23786個,以同樣的方式來估算基因數目的話,人類的基因總數約為23686個,兩者非常相近。小鼠是目前實驗室中最常用的基因轉殖哺乳動物,經由基因標定(Gene targeting)的基因剔除鼠(Knockout mice),除了是200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的實驗材料,還廣泛用於研究人類的各種疾病,未來對於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能夠提供豐富的資料。

小鼠較不利於研究胚胎發育的過程,一方面是因為小鼠發育需要9個星期,時間較長,另一方面是由於哺乳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不易觀察,後者可從同為脊椎動物、受精卵卻是體外發育的斑馬魚著手。

圖片源自: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2/Lab_mouse_mg_3263.jpg 阿拉伯芥:十字花科的阿拉伯芥是一年生草本,高約20-25cm,廣泛分布於歐、亞、非洲,雖然對於農業毫無貢獻,卻早在1943年便由Friedrich Laibach提出來做為模式生物,是研究開花植物胚胎發育的優良材料,在實驗室中容易培養,子代眾多,生長期只需6個星期,有植物界”果蠅”的地位;和孟德爾的實驗材料豌豆一樣,阿拉伯芥是雌雄同株,方便研究基因遺傳;1986年後,利用T-DNA進行植物基因轉殖的技術成熟,使阿拉伯芥較玉米、菸草等其他模式植物更受歡迎,其基因組含有約1億5千7百萬個基因,在開花植物中算是較小的,因此是第一個被定序的植物,基因的數目則約為27000個。
圖片源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Arabidopsis_thaliana.jpg 以上這些模式生物的研究結果,許多可用於解釋其他非模式生物的表現,這是因為外表差異極大的各種生物之間,有基本的生命現象表現的通則,這也是演化的證據之一;然而,每一物種畢竟仍有其獨特性,在衍伸應用已知的知識時,仍應將此面向列入考量。

參考資料:
1.陳永松,2004,模式生物-科學發展的幕後英雄,科學發展381:49-53。
2.蔡任圃,2007,模式生物之我思,科學月刊424 :787-788。
3.Campbell, N.A. & Reece, J.B., 2005 , Biology , Pearson & Benjamin Cummings.
4.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
請參閱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上、中 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