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率

賭金分配問題 (The Problem of Division of the Stakes)(一)

賭金分配問題 (The Problem of Division of the Stakes)(一)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機率史上,賭金分配問題曾引起許多數學家們的討論,筆者將這些內容和數據略作調整,使得能夠用一道題目為例,分別呈現出數學家–帕西歐里、塔爾塔利亞、費馬和巴斯卡–對於賭金分配的看法:

假設甲乙兩人進行一場公平的比賽,且甲乙兩人實力相當,各出資 \(12\) 枚金幣作為賭注,必須要贏 \(6\) 局才能贏得賭金,目前甲以 \(5:3\) 領先。在此假設下,若比賽因故終止,則此時應如何分配賭金?

帕西歐里 ( Luca Pacioli, 1445-1509 ) 的解法根據已贏得的局數比例作分配,甲得 \({\rm{24}} \times \frac{{\rm{5}}}{{\rm{8}}} = {\rm{15}}\) 枚金幣、乙得 \({\rm{24}} \times \frac{{\rm{3}}}{{\rm{8}}} = {\rm{9}}\) 枚金幣。

塔爾塔利亞 ( Niccolò Tartaglia, 1499-1557 ) 注意到帕西歐里的答案是錯誤的,因為若假設局數比為 \(1:0\),則甲拿走所有的賭金,這顯然毫無道理。他認為甲乙兩人相差 \(2\) 局,這 \(2\) 局的差距是總局數 \(6\) 局的三分之一,甲應拿走乙方賭金的三分之一,也就是甲得 \({\rm{12}} + \frac{{{\rm{(5 – 3)}}}}{{\rm{6}}} \times {\rm{12}} = {\rm{16}}\) 枚金幣,乙得 \({\rm{12 – }}\frac{{{\rm{(5 – 3)}}}}{{\rm{6}}} = {\rm{8}}\) 枚金幣。

蒙提霍爾問題(二)請問瑪麗蓮

蒙提霍爾問題(Monty Hall problem)(二) 請問瑪麗蓮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連結:蒙提霍爾問題(一)決勝21點

回顧 1990 年 9 月 9 日,瑪麗蓮‧沃斯‧薩萬特 (Marilyn vos Savant) 在《繽紛遊行》(Parade) 的「請問瑪麗蓮」專欄中,回答讀者提出的三門問題,沃斯‧薩萬特是金氏世界紀錄最高智商 \(228\) 的人,她認為選擇換的勝算比較大。為了說服讀者,她請大家想像有 \(1,000,000\) 扇門,她說:

你選擇 \(1\) 號門,而主持人知道門後有什麼,他總是避開有獎的那扇門,除了 \(777,777\) 號門外,把別的門都打開了。這時你會毫不猶豫地換到另一扇門,是吧?」

換句話說,如果你選擇 \(1\) 號門,只有 \(1/1,000,000\) 的機率猜中,而汽車在其他門後的機率是 \(999,999/1,000,000\)。當主持人打開 \(999,999\) 扇門中的 \(999,998\) 扇門,但絕對不會打開有汽車的那扇,現在拜主持人之賜,\(1\) 號門除外,只剩下的這扇門代表所有 \(999,999\) 扇門的價值,\(999,999/1,000,000\) 的機率全都集中到這一扇門。

蒙提霍爾問題(一)決勝21點

蒙提霍爾問題 (Monty Hall problem)(一) 決勝21點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在 2008 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決勝21點》中,劇中主角班 (Ben Campbell)在非線性代數的課堂上與授課教授米奇(Mickey Rosa) 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米奇:「假設你正參加一個遊戲節目,你有機會從三扇不同的門裡選一扇,其中一扇門後面有一輛新車,另外兩扇門後面各有一頭山羊?你要選擇哪一扇門?」

班:  「一號門。」

米奇:「好!這時節目主持人,順便一提,他知道門後的秘密,他去打開另一扇門,比方說他開了三號門,後面是一頭山羊。這時節目主持人說:「班,你想要堅持選擇一號門,還是換成二號門?」現在問題是–改變選擇(換另一扇門)是否對你有利?」

班:  「是的」

米奇:「記住!主持人知道那輛車在哪裡,你怎麼知道他不是在耍你?……」

班佛定律

班佛定律 (Benford’s Law)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現行的高中教科書中,有個非常有意思的題目:

審計工作者會使用班佛法則來查帳,班佛法則是:「銀行存款的最高位數字是 $$a$$ 者的比例約為 $$\log(1+\frac{1}{a})$$」﹒根據班佛法則﹐銀行存款的最高位數字是 $$4,5,6$$ 或 $$7$$ 者的比例約有
$$(1)~20\%$$   $$(2)~30\%$$   $$(3)~40\%$$   $$(4)~50\%$$   $$(5)~60\%$$ .

這個題目由簡單的對數運算性質,如下列算式得到答案 $$(2)~30\%$$。

$$\log \left( {1 + \frac{1}{4}} \right) + \log \left( {1 + \frac{1}{5}} \right) + \log \left( {1 + \frac{1}{6}} \right) + \log \left( {1 + \frac{1}{7}} \right) \\= \log \left( {\frac{5}{4} \times \frac{6}{5} \times \frac{7}{6} \times \frac{8}{7}} \right)=\log 2\approx 0.301$$

「班佛定律」又稱為首位數字法則 ( First-Digit Law )。

機率論源於賭博嗎?

機率論源於賭博嗎?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一門開始於研究賭博的科學,竟然成為人類知識中最重要的學科,這無疑是令人驚訝的事情。」 ── 拉普拉斯

歷史上,機率理論的起源之一為賭博問題,討論如何在骰子或紙牌遊戲中訂立公平的賭注。十六世紀義大利的醫師兼數學家卡丹諾 ( Gerolamo Cardano, 1501-1576 )在其著作《機遇賽局之書》( Book on Games of Chance ) 中寫到︰

卡丹諾

我認為自己能勝任賭博的研究有兩個理由。首先考慮到它有用的特性,因為它是有用的,所以必須對它的用處做一種有系統的研究。即使一般人認為賭博是一種罪惡,但想到有這麼多人在賭博,它似乎就成了與生俱來的原罪。就算只為了這個理由,也應該好好研究,就像醫生討論那些無可救藥的疾病。第二,很多哲人都有一種習慣,為了解救深陷罪惡的人,自己深入其中去瞭解它。例如心理學家研究憤怒一樣。

機率空間(5)以機率之名(In the name of probability)

機率空間(5)以機率之名(Probability space-5. In the name of probability)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黃文璋教授/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黃文璋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機率空間(4)機率空間之例

摘要:本文指出即使懂得計算機率,但對於機率的解釋仍有許多觀念需要釐清。

有些人覺得機率是騙人的,有些人說他比較能接受數學,更多的人實在不理解機率究竟是什麼。由於學過排列組合,他們知道該如何求出買一張樂透彩券,會中頭獎之機率,會開出連號之機率等。

但所求出來之機率值,其意義為何,常就無法說清。在修了更多機率論的相關課程後,他們知道有幾種對機率的解釋。如相同的可能性,頻率對機率的解釋,及主觀的解釋等。 最後還以機率空間來解釋機率。儘管如此,由於機率就是會與實際的經驗接觸,對於一堆蘋果,有人說共有 $$36$$ 個,可以數一遍便知所言是否屬實。但對於一個被稱作公正之銅板,怎樣才知是否為真?就頗傷腦筋了。

機率空間(3)機率空間(Probability space-3. Probability space)

機率空間3)機率空間(Probability space-3. Probability space)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黃文璋教授/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黃文璋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機率空間(2)機率的意義

摘要:機率空間是機率論的基礎,本篇從集合論出發,介紹Kolmogorov的現代公設觀點,並以此定義機率函數(probability function),並條列出機率函數的一些性質。

眾所周知,數學中各領域的起源,通常都是始於解決實際的問題,此時不論專業或業餘,很多人都可參與探討。而後逐漸深入,就只有少數專業人士能理解其中的內涵了。

以幾何學為例,其發源是始於尼羅河氾濫後的測量問題。平面幾何學中的諸多美妙結果,兩千三百多年前,就已被歐幾里得(Euclid,約西元前375-300年),收錄於其幾何原本(Elements)一書中。當年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西元前580-500年)等著名數學家所探討的問題,不過是今日中學數學課程的內容。而一般人若翻閱大學數學系的幾何學教科書,可能不會感覺這是在講幾何的書。

機率空間(2)機率的意義(Probability space-2. The meanings of probability)

機率空間(2)機率的意義(Probability space-2. The meanings of probability)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黃文璋教授/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黃文璋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機率空間(1)機率論的誕生

摘要:本篇從一個生雙胞胎的機率問題出發,說明機率一詞的三種不同解釋:古典機率、頻度機率、主觀機率,並提出許多例子,來釐清這些觀點。

著名的法國數學家及天文學家,有法國牛頓之稱的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Marquis de Laplace, 1749-1827)曾說『大部分生活中最重要的疑問,都只是機率的問題』。的確,處在此一隨機世界,隨機現象(random phenomenon)處處可見。很多觀測事先並不能預知結果,因此事件的成立與否(或說發生與否,正確與否),往往並非只有是、否兩種選擇。還可以是“有可能是”(當然也就“有可能否”)。

而隨著科技日漸發達,對精確度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不能只含混地說“有可能”,而要更明確地表示其可能性之大小。今日機率一詞可說到處出現,人們常想知道某事件發生的機率。雖人人對機率朗朗上口,但一般人是否真了解機率的意思呢?

機率歷史

機率歷史 (The History of Probability)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許志農教授責任編輯

自古以來,對於不可預知的事情,人們總是充滿著好奇,並且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往往產生了一些或對或錯的法則。姑且不論其動機為何,這些法則卻可能因此開創另一領域或學科,機率論(theory of probability)的發展便是如此。

西方學者於 17 世紀開始對機率理論產生興趣,其理論背景最初只是為了處理如擲骰子、輪盤、撲克牌等遊戲的賭金分配問題。其中擲骰子早期流行於埃及、印度及東方民族,希臘人把擲骰子遊戲的發明,歸功於特洛伊城被圍困時的帕拉墨得斯,當時的人們都十分熱衷此遊戲。古羅馬人也不干示弱,克勞狄皇帝還親自撰寫有關擲骰子的文章。而在《摩軻婆羅多》這部有 3000 年的印度敘事詩中,紀錄了一位狂熱的擲骰子賭徒的不幸,他在輸光了一切之後,竟然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真是令人惋惜的一段歷史。

初等的機率論(9)什麼是機率與機率法則?(What are Probability and Law of chance?)

初等的機率論(9)什麼是機率與機率法則?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9. What are Probability and Law of chance?)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初等的機率論(8)隨機變數及其種種性質

摘要:本文以丟銅板問題,逐步探討機率論中幾個重要的法則:「大數法則(law of large numbers)」、「Poisson小數法則(Poisson’s law of small numbers)」、及「中央極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機率論的兩個核心問題就是要問:

什麼是一個事件的機率(probability)?
什麼是機率法則(the laws of chance)?(甚至是,有沒有機率法則?)

要探索這些問題,我們要遵循德國偉大數學家D. Hilbert (1862-1943) 所說的一句名言:

這是機率論的美妙與幸運,也許是機運女神泰姬(Tyche)特別眷顧機率論吧。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