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鹼(Acid and Base)化學的發展史(二)

Print Friendly

酸鹼(Acid and Base)化學的發展史(二)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林雅凡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李俊毅責任編輯

pH值的提出—化繁為簡西元1909年,丹麥生化學家索倫森(Søren Peder Lauritz Sørensen, 1868-1939)發表了pH值的概念,以簡單的數學方式來表達阿瑞尼士理論中,「氫離子濃度越高,酸性越高」的意涵。他所引進的表達方式中,p代表一切數值取對數後的負值,而H則代表氫離子的濃度,pH值即為-log[H+]。在其發表的論文中,也企圖以電極電位測量的方式來決定水溶液的pH值,雖然他所提出的方法繁瑣複雜、結果也未臻完善,但開啟了「pH值測定儀」發展研究之門。

三星輝映的1923
西元1923年,丹麥物理化學家布忍斯特(Johannes Nicolaus Brønsted, 1879-1947)與英國有機化學家洛瑞(Thomas Martin Lowry, 1874-1936)不約而同提出「酸鹼反應中,捐贈質子(proton donor)者,謂之酸;而接受質子(proton acceptor)者,謂之鹼」的理論,以補阿瑞尼士學說中,只侷限「酸鹼反應」在水溶液中進行的不足,是為如今為人熟知的「布洛學說」(Brønsted-Lowry Acid-Base Theory)。

無獨有偶,美國物理化學家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 1875-1946)也在同年(西元1923年)提出了「酸鹼反應中,接受電子(electron acceptor)者,謂之酸;而捐贈電子(electron donor)者,謂之鹼」的理論。「路易斯酸鹼理論」(Lewis Acid-Base Theory)中的定義,能廣泛應用於各種相態(如氣態等)下進行的酸鹼反應,故也稱為「廣義酸鹼理論」。

極致的挑戰—王水、超酸、到魔法酸
酸鹼化學的發展除了在「理論」與「實驗測量技術方法」上屢屢演進之外,「製造更強大的酸鹼物質」的熱望,也始終存在於化學家的心裡。 「酸到底有多大的威力?」早在約莫西元800年,波斯煉金術士吉堡(Jabir Ibn Hayyan, 720-813)將鹽酸與硝酸以3比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溶液,能將金屬之王—金(Gold)溶解,這是純鹽酸或純硝酸無法做到的,於是他將這強大的溶液命名為王水(aqua regia, regia在拉丁字義上即為皇族),而王水也是當時「點石成金」的法寶。一直到現在,王水仍被用來冶金。這是人們認知酸強大威力的最早記載。 西元1927年,哈佛大學化學學者柯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 1893-1978)將硫酸(H2SO4)與氟化磺酸(Fluorosulfuric Acid, FSO3H)混合後,發現其酸度遠遠超過為人所熟知的一般無機酸,因而將這類「酸度大於純硫酸百倍以上(最強大者甚有超過百萬倍!)」的物質稱為「超酸(Superacid)」。而在1960年代,美國化學家奧拉(George Andrew Olah)將五氟化銻(Antimony Pentafluoride, SbF5)與氟化磺酸混合後得到的溶液,其酸度又比超酸更強大,甚至能強迫石蠟接受質子,致使消融,因此他將這類能溶解碳氫化合物的酸稱為「魔法酸(magic acid)」。 化學的發展中,若著墨「酸鹼化學」這個篇章那必定是精采萬分。

表一列出幾個與「酸鹼化學」發展息息相關的化學大事件,透過這簡要的年鑑,或許我們更能深刻體會文明的演進是一步一腳印的歷程。

表一 歷史年鑑: 十九世紀之後 酸鹼化學與其相關研究發展

時間 人物 事件
  • 1803
道耳頓 提出原子論
  • 1833
法拉第(Faraday) 提出電解理論
  • 1838
來比錫 提出酸為含氫物質
  • 1881-1884
阿瑞尼士 致力於電解質的導電度研究,並於其博士論文中提出電解分離理論,但被大部分人反對
  • 1887
阿瑞尼士 提出阿瑞尼士酸鹼概念
  • 1888-1894
奧士華 提出稀釋理論,計算出各種酸的Ka值;並提出水的解離常數(Kw)為10的-14次方(1894)
  • 1889
能斯特(Nernst) 提出能斯特理論,闡述以電極電位來測量離子濃度的概念
  • 1897
湯姆森 發現電子
  • 1909
索倫森 提出pH值的概念
  • 1923
布忍斯特與洛瑞 提出布-洛酸鹼理論
  • 1923
路易斯 提出廣義酸鹼理論

延伸閱讀:
Timeline of hydrogen technologi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meline_o … chnologies

關於酸鹼化學的發展史,請繼續閱讀以下文章:
1. 酸鹼(Acid and Base)化學的發展史(一)
2. 阿瑞尼斯與「電解分離」說(Arrhenius and Dissociation Theory)
參考資料:
1. Lensey, M. S. Today’s Chemist at Work, Mar 2003, 47-48 2. Muir, M. M. P. A History of Chemical Theories and Laws. New York: Wiely, 1907. (E-book from American Libraries: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historyo … 00muirrich)
3. Nicholson, J. W. “ A Brief History of Acidity”, Education in Chemistry, Jan 2004, http://lclane.net/text/acidity.html
4. Habashi, F., Hydrometallurgy, 2005, 79, 15-22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