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 (Endometrosis) ─ 中

Print Friendly

子宮內膜異位 (Endometrosis) 中
臺中市雙十國中自然領域王淑卿教師

連結: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osis)  上

  • 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的原因

子宮內膜細胞為何會轉移到子宮外生長發育,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但大致可歸納出下列幾種理論:

  1. 經血逆流 (retrograde menstruation):1921年美國婦科醫師桑普森(John Albertson Sampson)最早提出子宮內膜異位症,並以經血逆流理論說明。子宮收縮排出經血時,將剝落的子宮內膜細胞,經由狹窄的子宮頸排出體外,同時造成經血逆流,導致子宮內膜細胞經由輸卵管侵入卵巢、骨盆腔或是腹腔中組織生長發育,形成子宮內膜異位(如圖一)。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腹膜組織細胞的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s)有消失的現象。真正機制尚不詳,可能與遺傳因素、毒素、或免疫系統受損有關,因為許多女性月經逆流卻沒有子宮內膜異位。
  2. 血管生成 (vasculogenesis):有的子宮內膜細胞組織會隨著子宮的血管和淋巴管,轉移到身體的其他器官生長發育,如腸道、膀胱、肚臍、肺和淋巴結等處生長發育,形成子宮內膜異位。
  3. 體腔上皮化生 (coelomic metaplasia):體腔上皮細胞發生不正常變化。子宮內膜組織細胞的碎片在經期時,會剝落到處移動,正常的身體會由白血球和淋巴球將之吞噬殆盡;但少數女性,身體無法吸收過多的內膜組織,於是有些內膜組織細胞就附在人體的其它組織,例如卵巢、膀胱、大腸、直腸等。血液的積聚會導致腫脹,引起發炎反應。以胚胎學而言,體腔上皮細胞是子宮內膜和腹膜細胞的共同發育來源,造成細胞發生不正常變化可能是自體免疫缺損或身體發炎所致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懷孕或長時期服用避孕藥者罹患此病機率較低,因此認為可能與荷爾蒙分泌有關。
  4. 遺傳因素 (genetics):研究發現人體基因組中的染色體10q26區域和7p15.2區域與子宮內膜異位有重要關連。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女兒或姐妹罹病風險較高,病患一等親屬的發病率是一般人的6倍。
  5. 環境毒素 (environmental toxins):研究發現暴露於環境毒素戴奧辛 (dioxins)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率,而且罹患率與戴奧辛的量有高度正相關,但是否有直接因果關係,仍須更多研究證實。
  6. 老化 (aging):女性隨著年齡增長,月經週期濾泡成熟排卵的規律性逐漸改變,有時因為卵巢和輸卵管中的疤痕組織會阻擋了卵的自由移動,甚至造成卵巢子宮內膜異位,或是形成肌瘤 (leiomyomata)。子宮肌瘤 (uterine fibroids)會慢慢長大,引起子宮內膜出血或不孕。
53183_p1

圖一 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的發病機制大多認為與經血逆流有關 (圖片來源:http://www.aafp.org/afp/1999/1015/afp19991015p1753-f1.jpg)

連結: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osis)  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4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