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駭客 2016(三):美國的基因工程

Print Friendly

生物駭客 2016(三):美國的基因工程 (BioHackers 2016 (III): Genetic Engineering in U.S.A.)
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博士 曹存慧/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講師 張顥馨

《生物駭客 2016(一)》《生物駭客 2016(二)》生物駭客中,簡介了生物駭客的發展歷程,以及新加坡和歐洲幾個駭客空間的概況。基因工程相關法規在美國較在歐陸寬鬆,所以美國有更多的生物駭客空間使用基因工程的技術。例如,美國的 Glowing Plants(發光植物)的發光植物計畫,就將螢光酶基因轉殖入阿拉伯芥(圖三、四),期待發展出替代照明 (Callaway, 2013)。他們本想在群募平台 Kickstarter 上募集約 65,000 美元,用於將產品商品化並販售螢光阿拉伯芥的種子;結果,他們很快募得 484,000 美元並終止繼續募金。這個計畫雖然合乎美國對基改生物的管理條例,但許多相關研究人員質疑其可行性,並擔憂會加重社會大眾對基因改造的誤解,影響後續大眾對基因改造研究發展的接受程度 (Callaway, 2013)。這個計畫也導致 Kickstarter 增加了一個新的規定,禁止未來使用基因改造的生物當作募得資金的回饋 (Holmes, 2013)。美國 Biocurious(生物好奇)與 Counter Culture(叛培養)合作的全素乳酪計畫,則轉殖了細菌,在細菌中表現酪蛋白基因,試著用細菌製造乳製品 (D’haeseleer, 2014)。另外,也有些團體正傳授社群 CRISPR (Ledford, 2015) 之類最新的基因工程技術。

73874_p3

圖三、阿拉伯芥是重要的雙子葉模式物種。基因體小而單純,且已經全部定序完畢。生命週期短。基因轉殖的技術發展的非常成熟。圖中為阿拉伯芥小苗,很快就會開花了。(本文作者曹存慧攝)

73874_p4

圖四、研究人員用信封包住阿拉伯芥的種子,等待種子成熟。因為阿拉伯芥的種子非常細小,這麼作能夠避免種子脫落四散,方便分開收集不同植株所產出的種子。(本文作者曹存慧攝)

以下將使用美國 Baltimore Under Ground Science Space(巴爾的摩地下科學空間,簡稱為 BUGSS)為例,討論生物駭客空間所面臨的大眾疑慮,以及 BUGSS 核心成員的解決方法。

  • 良好的互動,能夠消除大眾對駭客空間與陌生科技的疑慮

生物駭客空間的部分成員可能就是鄰居,位置可能在住宅區而非大型機構之內,往往又經常舉辦一些社區活動,因此更貼近一般大眾的生活。操作得當,生物駭客空間可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最新科技的發展,親身獲得第一手的體驗與資訊,帶起對新科技的關注與討論,從而消減因為誤解而對新興科技產生的疑慮。

民眾常會擔心生物駭客空間內正進行的實驗具有危險性、感染性,或是違法,例如懷疑駭客正在製造生化武器或違禁藥品等。實際上,在駭客空間中,因為有許多人共用窄小的空間,很難有甚麼鬼祟的非法活動;而且因為空間的開放性,加之資深駭客或專家的參與,比駭客各自在家中做實驗,更能有效的監管環境安全衛生,預防意外災害的發生 (Bennett, Gilman, Stavrianakis, & Rabinow, 2009; Jefferson, Lentzos, & Marris, 2014)。因為資源共享,駭客空間也更容易籌得經費添購例如滅火毯、抽氣儲、緊急照明等等設備,讓安全更有保障。許多駭客空間,都積極主動的接觸執法人員,一方面消除疑慮,一方面也讓犯罪遠離。

  • 環境安全衛生的管理與規範

因為對環境安全衛生管理的重視,有些熱心的人成立了一個顧問團,為生物駭客們設立了《請問生物安全專家》諮詢服務 (http://ask.diybio.org/),如果在個人或是駭客空間產生了任何環境安全衛生管理上的疑慮或疑難雜症,都可以和這些生物安全專家討論求解。這些問題,可能包括如何丟棄醫療廢棄物、實驗的生物安全級別認定等 (Scheifele & Burkett, 2016)。

美國巴爾的摩的 BUGSS 在成立之處,就非常重視大眾觀感與安全,不但邀請了 FBI 的專家前來演講,討論 DIYBio 與生物恐怖主義 (Bennett et al., 2009; Ledford, 2015),而且整理了包含組織章程、成員同意書、安全政策書、化學藥品、生物試劑清冊等文件,持續增修內容,確保空間的行政與環境安全衛生管理均能穩定運作,不因成員流動而混亂,避免不必要的意外與危險 (Scheifele & Burkett, 2016)。

另外,BUGSS 的環安衛規章,遵循州級與聯邦級(例如,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與環境保護局)的規範標準,並且由董事會中一位有著豐富生物科技產業經驗的專業安全顧問,指導 BUGSS 規畫駭客空間的環境安全衛生管理以及安全訓練 (Scheifele & Burkett, 2016)。

連結:生物駭客 2016(四):運作與經營之道


參考文獻

  1. Bennett, G., Gilman, N., Stavrianakis, A., & Rabinow, P. (2009). From synthetic biology to biohacking: are we prepared? Nat Biotechnol, 27(12), 1109-1111. doi:10.1038/nbt1209-1109
  2. Callaway, E. (2013). Glowing plants spark debate. Nature, 498(7452), 15-16. doi:10.1038/498015a
  3. D’haeseleer, C., Juul, P., Rouskey, M. (2014). Real vegan cheese. BioCoder, 4(July), 71-77.
  4. Holmes, D. (2013). Why did Kickstarter ban GMOs? PandoDaily. https://pando.com/2013/08/02/why-did-kickstarter-ban-gmos/
  5. Jefferson, C., Lentzos, F., & Marris, C. (2014). Synthetic biology and biosecurity: challenging the “myths”. Front Public Health, 2, 115. doi:10.3389/fpubh.2014.00115
  6. Ledford, H. (2015). Biohackers gear up for genome editing. Nature, 524(7566), 398-399. doi:10.1038/524398a
  7. Scheifele, L. Z., & Burkett, T. (2016).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a Community Lab: Lessons Learned and Ways Forward. J Microbiol Biol Educ, 17(1), 81-85. doi:10.1128/jmbe.v17i1.1013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8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