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駭客 2016(二):歐洲的發展

Print Friendly

生物駭客 2016(二):歐洲的發展 (BioHackers 2016 (II) : Development in Europe)
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博士 曹存慧/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講師 張顥馨

《生物駭客 2016(一)》中,介紹了生物駭客空間的發展緣由與概況(圖二)。各個生物駭客空間的運作方式與營運策略均有不同。從下面的幾個例子中,可以觀察到生物駭客的核心人物,多數仍在學院體系內接受過相關教育與訓練,空間本身也常常與學院內的機構或研究人員合作,或是得到學院捐贈的二手實驗器材等。就像其他的駭客空間一樣,至少在草創之初,都是由幾個有共同嗜好的好友共同負責運作,並透過人脈逐步擴張資源與社群規模。

73873_p2

圖二、在生物駭客空間中,因為設備的不足,培養基被黴菌汙染是很常見的現象。這個黴菌的聚落型態頗具趣味,有些像大腦。(本文作者曹存慧攝)

本系列文章所涵蓋的生物駭客空間,除新加坡一例外,主要均位於歐洲或美國。還有許多歐洲、美洲、亞洲等地的駭客空間沒有納入此次的系列文章中,每年亦有許多新的空間不斷成型,希望未來能再作更深入與全面的討論。

  • 新加坡的《diybio Singapore(新加坡生物研究自己來)》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的一位捷克籍教授,認為駭客空間在鄉村或發展中的國家,可以發揮教育機構的功能。她統整歐亞兩地的人脈與資源,創立了《diybio Singapore》,在東南亞地區,配合各地的社會狀況與自然生態,推動了許多的工作坊與演講活動,主題從廚藝分享到評鑑生物多樣性,內容非常廣泛 (Seyfried, Pei, & Schmidt, 2014)。

  • 法國巴黎的《La Paillasse(實驗桌)》

La Paillasse 創立於 2009 年,由一位攻讀合成生物學的博士班學生和友人共同發起,是歐洲最早成立的生物駭客社群之一,獲得其他駭客空間和一些學院內資深科學家的支持與協助,受贈不少的設備與資源。2011 年時,他們在巴黎郊區有了自己的微型實體空間。2014 年遷入巴黎市中心一個約 227 坪的場地,成為頗具規模且設備相對完善的駭客空間,目前社群已擴張到了菲律賓。他們正發展的研究主題,包括設計生物反應爐、開發生質能源等 (Paillasse, 2016; Seyfried et al., 2014)。

  • 丹麥哥本哈根的《BiologiGaragen(生物車庫)》

BiologiGaragen 在 2010 年由三個學生創立,是非常活躍的駭客空間 Labitat(實驗棲地)的一部分。Labitat 以科技硬體自造為主軸,同 BiologiGaragen 共享資源與合作,激發許多創新的點子。目前他們正進行的研究,包括自製實驗設備,收集、培養、分享微生物和藻類等等 (BiologiGaragen, 2016)。因為研究主題涵蓋在生質能源中常見的發酵反應與藻類生長等項目,推測他們有著發展生質能源的長遠規劃。BiologiGaragen 也與一所複合了博物館與研究中心功能的醫學機構 Medical Museion(醫學博物中心)長期合作,聯合舉辦展覽、生物科技與合成生物學的工作坊、實驗室導覽等 (Seyfried et al., 2014)。

  •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Dutch DIYBio(荷蘭生物研究自己來)》

Dutch DIYBio這個社群最初是由三位科學家在 2012 年共同創辦,目標是要使用 Vodafone(沃達豐,世界第二大電信公司)一筆 40,000 歐元的獎金,在廚房裡面利用下班後的閒暇時間,做出一台簡便的 real-time PCR(實時聚合酶鏈反應,簡稱rtPCR,PCR 原理可參考《聚合酶連鎖反應 (PCR) 的發明》一文)機的原型,專用於檢驗瘧疾感染。雖然在發展初期他們沒有甚麼具體的商業規劃,但這台被命名為Amplino(放大儀)的機器,應可被視為早期DIYBio的商業案例之一。除了瘧疾之外,Amplino 現在還將用在多種其他偏遠地區所需的rtPCR檢驗,包括偵查動物疾病和農作物病害 (Amplino, 2016)。Amplino 僅約500歐元,讓非洲鄉村等交通不便又未經開發的區域,不再需要依賴售價2200歐元起跳又操作複雜的精密儀器。這個成功的案例,鼓勵了許多後繼者投入檢驗儀器的開發,企圖製作出功能單純、性能穩定但較廉價的產品,補足多數儀器公司忽視的需求 (Byrne, 2012; Seyfried et al., 2014)。

  • 荷蘭恩荷芬的《BioArt Laboratories(生物藝術實驗室)》

或許因為主要成員之一是科班出身的傑出藝術家,所以 BioArt Laboratories 這間實驗室從 2012 年起,就特別專注於生物科技在藝術創作上的應用,透過藝術讓生物科技更貼近群眾,並在藝術作品中探討生物科技在社會與人文層面的意涵 (Seyfried et al., 2014)。他們曾與《Forensic Genomics Consortium Netherlands(荷蘭法學基因體協會)》合作,使用遺傳工程表現蜘蛛絲的蛋白質,嘗試產出強化防彈皮膚,這個計畫獲得了重要的藝術與設計獎項 (Essaidi, 2013)。目前這間實驗室正蓬勃發展,常態性的公開徵求生物藝術計畫來到此處執行。

連結:生物駭客 2016(三):美國的基因工程


參考文獻

  1. (2016). http://www.amplino.org/
  2. (2016). http://biologigaragen.org/projects
  3. Byrne, C. (2012). Dutch bio-hackers mobilize malaria testing. VentureBeat. http://venturebeat.com/2012/09/20/dutch-bio-hackers-mobilize-malaria-testing/
  4. Essaidi, J. (2013). Bulletproof skin. Exploring Boundaries by Piercing Barriers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Jalila Essaidi.
  5. Paillasse, L. (2016). La Paillasse. http://lapaillasse.org/
  6. Seyfried, G., Pei, L., & Schmidt, M. (2014). European do-it-yourself (DIY) biology: beyond the hope, hype and horror. Bioessays, 36(6), 548-551. doi:10.1002/bies.201300149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