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平衡

平衡測量及分析、勒沙特列原理、同離子效應

一種評量學生對化學平衡觀念精熟度的方法

一種評量學生對化學平衡觀念精熟度的方法(A Method to Evaluate Students’ Mastery of the Chemical Equilibrium Concep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授 邱智宏

學生在學習化學平衡時,經常對於一些重要的概念產生混淆,諸如化學反應的可逆性 (reversibility);反應平衡時是反應完成或是終結?平衡是靜態 (static) 或動態 (dynamic);平衡是否在振盪 (oscillating) 後完成…等,以致造成後續的學習困擾。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導這些章節時,均會利用各種方法,以強化這些概念,並釐清迷思,更輔以評量試題,以診斷學生是否確實能精熟這些內容。但使用一般選擇題的評量方式,很難看出學生選擇某個選項後面的真正理由,無法得知產生迷失的所在。Marco Ghirardi 等作者曾提出以畫出微觀圖像的評量方式(請參酌參考文獻 4)做為替代方式,具有立即性的診斷效果,茲將其法引用於高中教學並介紹如後,供大家參酌。

學生在化學平衡認知上的迷思概念(下)

學生在化學平衡認知上的迷思概念(下)(Student’s Misconceptions on the Concept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I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授 邱智宏

連結:學生在化學平衡認知上的迷思概念(上)

為了使可逆及動態平衡的概念更加穩固,可藉下列演示實驗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如果學生此時尚未學習錯離子,(式— 2)可用藍色、粉紅色物質代表錯離子,無須寫出化學式。將水合氯化亞鈷晶體大約 3 克,置入燒杯中,加入異丙醇液體使晶體溶解,配成 25 mL 的溶液,其濃度約為 0.5 M,呈深藍色。配好的「非」水溶液的系統可由下式表示,在此水分子不是溶劑,而是反應物。

學生在化學平衡認知上的迷思概念(上)

學生在化學平衡認知上的迷思概念(上)(Student’s Misconceptions on the Concept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授 邱智宏

甫教高中生有關化學平衡的章節時,經常碰到幾個觀念學生容易混淆、無法了解,例如可逆性 (reversibility)、反應完成或終結有何差別、平衡是靜態 (static) 或動態 (dynamic)、平衡位置向左或向右移動的意涵…等,這些困擾有些源自於學生先備知識的認知架構,匡限了後學內容的認知了解,有些源自於教學用語的不良溝通,更有些出自没有適當的模型或演示,造成微觀現象的不了解,這些問題不僅在國內的教學現場處處可見,在國外的研究探討也屢見不鮮,詳見參考文獻。本文將以一些實例說明這些迷失概念產生的原因,並藉助一些演示實驗,加以釐清及說明。

增加反應物的莫耳數,平衡會往左移動嗎?(二)

增加反應物的莫耳數,平衡會往左移動嗎?(二)
Increase the amount of reactants, will the equilibrium shift to the left? (I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師 邱智宏

連結:增加反應物的莫耳數,平衡會往左移動嗎?(一)

三、微分 $$Q_x$$ 值求極小值

為了要聚焦於添加氮氣對 $$Q_x$$ 值的影響,我們設定下列函數:

$$\displaystyle f(n_{N_2})=Q_x-K_x=\frac{n^2_{NH_3}}{n_{N_2}\times n^3_{H_2}}\times n^2_t-K_x~~~~~~~~~(5)$$

為了求極小值,必須對 $$(5)$$ 式微分,其中 $$K_x$$ 於定溫下為定值,因此

$$\displaystyle \frac{\partial f}{\partial n_{N_2}}=\frac{\partial Q_x}{\partial n_{N_2}}=\frac{n^2_{NH_3}}{n^3_{H_2}}\times (\frac{2n_t}{n_{N_2}}-\frac{n^2_t}{n^2_{N_2}})=\frac{n^2_{NH_3}\times n_t}{n^3_{H_2}\times n_{N_2}}\times (2-\frac{n_t}{n_{N_2}})~~~~~~~~~(6)$$

由上式及圖一可知,當 $$\frac{n_{N_2}}{n_t}=\frac{1}{2}$$ 時出現極小值,在此例中恰為添加氮氣 $$0.10~mol$$ 時,即其起始值之莫耳分率為 $$0.5(\frac{0.10+0.10}{0.30+0.10})$$,當超過此點值開始由變小轉成變大 $$(\frac{n_{N_2}}{n_t}>\frac{1}{2})$$,即其斜率大於 $$0$$,也就是說 $$\frac{\partial f}{\partial n_{N_2}}=\frac{\partial Q_x}{\partial n_{N_2}}>0$$,當增加氮氣莫耳數時,$$f$$ 值和 $$Q_x$$ 也變大。

增加反應物的莫耳數,平衡會往左移動嗎?(一)

增加反應物的莫耳數,平衡會往左移動嗎?(一)
Increase the amount of reactants, will the equilibrium shift to the left?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師 邱智宏

化學反應達到平衡時,若添加一個因素擾亂系統,則平衡會朝適當的方向移動,使系統重新達到另一個平衡況態。在高中化學及大一普化的相關課程中,教授此單元時,大多輔以勒沙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加以說明,即出現一影響平衡的因素時,系統會朝抵消此一因素的方向移動,直到重新達到平衡。

同離子效應

同離子效應 (Common-ion Effect)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同離子效應(Common-ion Effect)或稱共同離子效應,意指當兩個具有相同離子的電解質,同時溶入水或其他可溶的溶劑當中時,其溶解度會互相影響而降低。同理,若是水溶液當中 已經有含某一種離子的鹽類A,B為含有相同一種離子的鹽類,若將B加入溶液時,原來有的鹽類A的溶解度會受到B影響降低而可能析出。(圖一)

圖一、同離子效應對溶解度的影響。 (圖片來源:共同離子效應 Common Ion Effect 2-1)

再論化學平衡與吉布斯自由能

論化學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與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
臺北縣立三民高級中學化學科林秀蓁老師/國立臺灣大學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一個化學反應會不會自發(Spontaneous)進行,對科學家甚至普羅大眾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每一個自發性反應均伴隨著亂度的增加,即是 $$S_{universe}=S_{system}+S_{surrounding}>0$$。環境的亂度 $$(S_{surrounding})$$ 很難定量,維拉德吉布斯(J.W. Gibbs, 1839 – 1903)提出自由能(Free energy)的觀念,利用自由能來判斷反應是否具有自發性。

化學平衡(二):吉布斯自由能

化學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二):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
臺北縣立三民高級中學化學科林秀蓁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熱力學(thermodynamics)是研究物理與化學變化所產生能量變化的一門學科,主要說明反應在所予的條件下,是否具有自然發生的傾向,但並不考慮其反應的速率與機制;例如由鑽石變成石墨屬於自發性反應但其速率很慢,在常溫常壓下並無法察覺其變化。

自然界的變化傾向於最低能量與最大亂度,一般而言溫度升高將使亂度增大,此亂度增加的傾向卻違反傾向最低能量的趨勢,故達平衡狀態是代表最大亂度與最低能量傾向的妥協。

化學平衡(一):平衡常數Kc與Kp

化學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一):平衡常數Kc與Kp
臺北縣立三民高級中學化學科林秀蓁老師/國立臺
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在一個物質與熱量均不可出入的孤立系統(isolated system),某一可逆反應其所有狀態(濃度、壓力)皆不再改變時,代表此反應已達平衡狀態(equilibrium state)。化學平衡為一動態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若以更細微的實驗觀察(同位素標記、沈澱物的晶體形狀…)就可察覺此時反應仍不斷在進行,其反應之正逆反應速率相等且不為零。

Pages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