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靈的故事(History of aspirin)(I)

Print Friendly

阿斯匹靈的故事(History of aspirin)(I)
台北市立永春高級中學化學科蔡曉信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阿斯匹靈是史上最成功的藥物,有著令人不可思議的故事。它是人類第一個藉由巧妙的化學操弄,將天然物的藥性最佳化的卓越範例。故事開始於3500年前,古代埃及的醫師就發現柳苷(salicin)可用於治療風濕病及背部疼痛。我們可從Ebers留下的紙抄本找到877種藥方,描述這個時期他們如何從桃金孃(myrtle)的樹皮中熬煮出柳苷。當然早期的人們沒有活化混合物成分的知識與能力,也不知道其功效可能是某種單一成分,這種情況直到19世紀化學時代來臨才有所改變。在這個最初文獻記載出現後大約過了一千年,醫學之父(希臘的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其藥方中使用柳樹皮的萃取物來治療疼痛、發燒及婦女生產等問題。

柳苷(salicin)這個字源於拉丁文Salicaceae即柳樹族(willow family)。柳苷功效不只在歐洲更遍及整個亞洲(特別是在中國),甚至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及南非的Hottentot種族也很重視,以上這些文化都有明確的民間傳說它具有減輕疼痛與發燒的功效。到了1763年一位英國的牧師Edward Stone在倫敦皇家協會中發表劃時代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到將磨碎的柳樹皮放在水、茶或啤酒裏給50位病人服用以治療發燒,這也成為史上第一個臨床案例。到了19世紀早期,化學已發展成為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並且開始著手處理辨識藥物中有效成分的研究。1828年慕尼黑的藥學教授Johann Andreas Buchner小心翼翼地將柳樹皮裏的單寧及其它雜質去除,得到相當純的黃色物質,他將其命名為柳苷(salicin)。十年後在巴黎大學的神學院,義大利籍的化學家Raffaele Piria 創造了更驚人的成果,他成功的將柳苷水解成醣類與酚類,並且將酚類的羥甲基氧化成柳酸。1853年Charles Frederic Gerhardt成為第一個製備出乙醯柳酸(爾後命名為阿斯匹靈)的人,然而當時他既不知其產物的結構也不知如何純化它。德國化學家Karl-Johann Kraut 後來設法將乙醯柳酸結晶純化,但他並沒有將其得到的物質變成止痛劑。但到了這個時期天然柳苷的來源更加多樣化,在自然界的美國茶莓(American teaberry)American teaberry蚊子草屬(薔薇科)(meadow sweet)等植物的功效與柳樹樹皮相同。

19世紀著名的德國化學家Hermann Kolbe是第一個將合成(synthesis)這個名詞引入一般化學用途裏,且在阿斯匹靈的發展上扮演歷史性的角色。他的著作中流露出強烈的個性,促使他對這個時期普遍的化學理論重新定義。他是Friedrich Wohler的學生,Wohler是第一個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如此激烈地反對生機說(Vitalism),在他的論述中提到這個僞形而上學(pseudo-metaphysical)學理來解釋物質的現象是空想的謬論(faneiful nonsense)。Kolbe較相信以數學的方式精確地描述化合物與新的結構理論。他1959年他在加熱與高壓的情況下,使酚的鈉鹽與二氧化碳反應,形成重要的碳碳鍵結,這種極高超的技術使他能正確推論出柳酸的結構。

參考資料:
1. K.C.Nicolaou and T.Montagnon ,Wiley-VCH ,Molecule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2008.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