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距地球的距離(The Distance between Galaxy and Earth)

Print Friendly

星系距地球的距離(The Distance between Galaxy and Earth)
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物理科羅焜哲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哈伯定律中星系的速度可以由光的都卜勒效應得之,但星系的距離如何測得?目前已有數種方法可得到星系與地球間的距離,較早期的方法是找出星系中的造父變星。

1912年,美國哈佛女性天文學家勒維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1868-1921)在研究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時,在小麥哲倫星雲中發現25顆變星,其亮度越大,光變週期越大,極有規律,稱為周光關係。由於小麥哲倫星雲距離我們很遠,而小麥哲倫星雲本身和距離相比很小,於是可以認為小麥哲倫星雲中的變星距離我們一樣遠,其本質亮度與視亮度又成比例關係。故可知造父變星的本質亮度與週期成正比。

中國古代天文學對較亮的恆星有其特定的名稱,現代天文學雖有其命名原則,但中國古代天文學對亮星的稱呼今仍沿用。仙王座δ是這類變星中第一顆被證認出的,由於它的中文名是”造父一”,因此這類變星中文名為「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 star)是重要的星系距離指標,其光度變化週期正比於本質亮度。觀測星系中造父變星的週期可得其本質亮度(週期越長者本質亮度越亮)。再觀測視亮度,與本質亮度比較(視亮度與本質亮度差異愈大者,表示至地球的距離愈遠)便可得出造父變星的距離,也就是星系至地球的距離。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造父變星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pheid_variable
2.維基百科–哈伯定律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bble’s_law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