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無外與至小無內–宇宙學(Physical Cosmology)與基本粒子(Fundamental Particle)的關係

Print Friendly

至大無外與至小無內–宇宙學(Physical Cosmology)與基本粒子(Fundamental Particle)的關係
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物理科羅焜哲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這八個字,均出自莊子雜篇的”天下”章中,莊子與惠施的對話。惠施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至大無外”是目前宇宙學對宇宙大小的解釋:宇宙範圍非常大,但是仍然有限,沒有邊界,當然也就沒有所謂”外面”。”至小無內”是基本粒子的定義:基本粒子非常小,沒有任何的內部結構。”至大無外”的宇宙學與”至小無內”的基本粒子在物理學中有緊密的連結。

生物學上告訴我們基因會影響生物體的外在性狀,物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基本粒子的性質將影響大尺度的宇宙結構。

宇宙學家想要解釋目前宇宙的某些性質,例如星系為何具有如今的形狀與尺度,則必須利用我們對於高溫、高壓環境中物質行為現有的認識,回溯並重建宇宙的歷史。然後再利用宇宙過去發生的事件遺留下來的證據,來檢驗我們所做的推論。

所以宇宙學家開始向粒子物理學家求助,請他們提供描述極高溫下物質與輻射的理論。唯有了解這些理論,才能夠使重建宇宙歷史的工作,向大霹靂(Big Bang)起點進一步逼近。

而粒子物理學家也將整個宇宙作為天然的實驗室,來驗證最新的理論。因為粒子物理學家的發展出的理論,通常無法利用現今地球上的設備來獲得證實,目前的粒子加速器並無法產生如大霹靂的能量,而最靈敏的偵測器也很難捕捉到一些最微妙的基本粒子。

因此粒子物理學家也轉而研究早期的宇宙,以驗證他們發展的新理論是否可行。如果一個最新的基本粒子物理理論,竟然會預測恆星或星系無法存在,這個理論與宇宙的現況不合,立刻就會被棄之如敝屣。

圖片來源:http://www.pas.rochester.edu/~cline/P114/P114HomePage.htm

這個古老的圖騰稱 Ouroboros 或 Uroborus,是一隻張口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形成了一個圓形。通常代表自我的重覆創造,或者是一件事物的解釋到最後形成了循環,最終回到了起點。

基本粒子學說剛開始是用來解釋最簡單的原子核的結構,原子核組成了原子、分子、星系、星團至整個宇宙,而宇宙的過去與現況最終又用來檢驗基本粒子的學說,循環印證的結果可以使得宇宙學與基本粒子學說一步步的逼近真實。

參考資料:
1. 巴洛著,葉李華譯(1995),大霹靂,天下文化出版,第69頁
2. http://www.pas.rochester.edu/~cline/P114/P114HomePage.htm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