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9)萊布尼茲從差和分連續化得到微積分(First Course in Calculus-A Historical Approach 9. From Calculus of Difference and Summation to Calculu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Print Friendly

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9)萊布尼茲從差和分連續化得到微積分(First Course in Calculus-A Historical Approach 9. From Calculus of Difference and Summation to Calculu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8)牛頓由運動現象的研究揭開微積分之謎

這一節我們介紹萊布尼茲如何由差和分走到微積分。關於發明微積分這件事情,萊布尼茲走著跟牛頓不同的路徑,但是殊途同歸。按數學常理,我們先從最簡單的情況思考起,亦即線段的差和分

甲、從線段的差和分到微積分

在實數線上,考慮 $$A$$ 與 $$B$$ 兩點,坐標分別為 $$a$$ 與 $$b$$,參見圖14。

【問題5】線段 $$AB$$ 或閉區間 $$[a,b]$$ 的長度是多少?

顯然是 $$b-a$$,但這是平凡的答案。若就此打住,我們就得不到深刻的結果。下面我們要來施展「有限步驟的分析與綜合法」,由此就可以逐步尋幽探徑,從差和分走入微積分的天地。

$$(\mathrm{i})$$ 出發點

將線段或閉區間 $$[a,b]$$ 分割成 $$n$$ 小段,分割點為:

$$a=x_1<x_2<\mbox{…}<x_k<x_{k+1}<\mbox{…}<x_{n+1}=b$$

第 $$k$$ 小段為 $$[x_k,x_{k+1}]$$,其長度為

$$\Delta{x_k}=x_{k+1}-x_k,~~~k=1,2,\mbox{…},n$$.

這是作有限步驟的分析(即分割)。$$\Delta{x_k}$$ 叫做差分,參見圖15。

將 $$n$$ 小段的長度相加起來:$$\Delta{x_1}+\Delta{x_2}+\mbox{…}+\Delta{x_n}$$,叫做綜合,我們簡記成 $$\sum^n_{k=1}\Delta x_k$$,叫做和分,代表求和之意,$$\sum^n_{k=1}$$ 表示從第 $$1$$ 項加到第 $$n$$ 項。顯然我們可以得到:

$$\displaystyle \sum^{n}_{k=1}\Delta x_k=x_{n+1}-x_1=b-a~~~~~~~~~(9)$$

推而廣之,假設 $$(a_n)$$ 為一個給定的數列,如何求和 $$\sum_{k=1}^na_k?$$

【定理3】(差和分學根本定理)

如果可以找到另一個數列$$(b_n)$$,使得$$a_k=\Delta{b_k}=b_{k+1}-b_k$$,$$\forall{k}=1,2,\mbox{…},n$$,那麼就有

$$\displaystyle\sum^n_{k=1}a_k=\sum^{n}_{k=1}\Delta b_k=b_{n+a}-b_1~~~~~~~~~(10)$$

$$(\mathrm{ii})$$ 中途的跳板

再來我們要往無窮步驟的分析與綜合邁進,為了進行得平順起見,我們考慮一個中途的跳板。現在想像將線段 $$[a,b]$$ 分割成 $$M$$ 小段,其中 $$M$$ 為很大很大的一個自然數,第 $$k$$ 小段的長度改記為 $$\delta x_k$$ ,$$k=1,2,\mbox{…},M$$再將這 $$M$$ 小段的長度相加起來,就得到

$$\displaystyle S^M_{k=1}\delta x_k=b-a~~~~~~~~~(11)$$

【註】記號 $$\sum$$ 是希臘字母,讀作Sigma,表示「求和」之意。S 是拉丁文 Summa 的第一個字母,也表示「求和」之意。

此地我們用到了長度具有加性(additivity)的性質,也就是線段切成很多小段之後,再將各小段的長度加起來就等於原線段的長度,沒有損失掉。面積也具有加性,但是鑽石的價格就不具有加性。

現在我們想像作無窮步驟的分析與綜合,讓 $$M$$ 越來越大,乃至趨近於無窮大,這個無窮大是「非同小可的無窮大」。於是就從「有涯」飛躍到「無涯」。

$$(\mathrm{iii})$$ 終點站

將閉區間 $$[a,b]$$ 分割為「無窮多」段(想像實驗),每一段都變成是「無窮小量」(infinitesimal),記為 $$dx$$,叫做微分運算,參見圖16。再將這無窮多段的「無窮小量 $$ds$$」連續相加起來(即積分),就得到

$$\displaystyle\int^b_a dx=b-a~~~~~~~~~(12)$$

此式叫做完美的積分公式(the perfect integral formula)。

我們也可以想像:給一個點 $$x$$,在閉區間 $$[a,b]$$ 中變動,考慮它的微分 $$dx$$,想像成在 $$x$$ 點處的無窮小變化量,再從 $$a$$ 到 $$b$$ 做積分。

注意到,無窮小量 $$dx$$ 是經過無窮步驟的分割才得到的,簡直已經沒有長度,根本無法表現為線段。但是在圖16中,為了視覺的方便起見,我們把它作圖成有長度的線段。不過,用不正確的圖,卻要作正確的論證。

【註】“$${\int}$$”是積分的記號,而“$${\int}_a^b$$”表示從 $$a$$ 到 $$b$$ 「連續求和」,又叫做積分。$$a$$ 叫做積分的下限,$$b$$ 叫做積分的上限。完美的積分公式 $${\int}_a^b{dx}=b-a$$ 表示將 $$dx$$ 從 $$a$$ 到 $$b$$ 積分(連續累積)起來就得到 $$b-a$$。

我們做成如下的對照表:

這就解決了千古大難題,古希臘哲學家一直困擾著:由沒有長度的「點」,累積成有長度的線段,這種「無中生有」的難題。「點」的長度不可積分,但是把點的長度詮譯為「無窮小$$dx$$」就可積分了。

【習題3】有人說:永恆就是一生走過的道路,它含在每一瞬的微步之中。請你用微積分來表達。

在圖17中,兩線段 $$\overline{AB}$$ 與 $$\overline{CD}$$,一長一短,$$P$$ 點對應 $$Q$$ 點,故兩線段的點一樣多,但長度不同。因此,線段的長度不是「點」而是「無窮小量」累積出來的,這是微積分的偉大勝利。

惠施說: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見《莊子》天下篇)

現在有了微積分,讓我們的觀點提升,從原先古老的「無長之點不可積也,其大千里」,改為「無窮小量可積也,積出千里」:

$$\displaystyle{\int}_0^{1000}dx=1000-0=1000$$

【註】在微積分史上,無窮小量是引起最多爭議的一個概念。它具有雙重矛盾的性格:要多小就有多小,但是又不等於 $$0$$。換言之,它具有一個大神秘:可跟 $$0$$ 任意靠近,但是又不能碰觸 $$0$$。在實際使用上,它有時不等於 $$0$$,有時又等於 $$0$$。

【習題4】如果一個實數具有「要多小就有多小」的性質,證明它必為 $$0$$。

有了無窮小量 $$dx$$,對於函數 $$y=f(x)$$ 在閉區間 $$[a,b]$$ 上所圍成領域的面積萊布尼茲用 $${\int}_a^b{f(x)}dx$$ 來表達。這個記號的意思是說:無窮多個無窮小的面積 $$f(x)dx$$(高×無窮小的底),讓 $$x$$ 從 $$a$$ 到 $$b$$ 連續地求和(致積),即積分。這是很自然且抓住本質的美妙記號。

乙、函數的微積分:聞一知無窮

根據上述,對於線段 $$[a,b]$$ 作有窮步驟與無窮步驟的分析與綜合,我們就得到三個美妙的三合一公式:

$$\displaystyle \sum^n_{k=1}\Delta x_k=b-a\rightarrow S^M_{k=1}\delta x_k=b-a\rightarrow \int^b_a dx=b-a$$

這只是冰山的一角或太平洋的一滴水。我們要把它們推廣到一般的函數

$$y=F(x),~~~x{\in}[a,b]$$

從冰山的一角看來整座的冰山,或從一滴水見出太平洋,成為:

$$\displaystyle \sum^n_{k=1}\Delta F(x_k)=F(b)-F(a)\\\displaystyle\rightarrow S^M_{k=1}\delta F(x_k)=F(b)-F(a)\\\displaystyle\rightarrow \int^b_a dF(x)=F(b)-F(a)$$

從一個特殊的函數 $$y=x$$,飛躍到無窮多個相當任意的函數 $$y=F(x)$$,這是「聞一知無窮」的喜稅,豈止是「聞一知十」!在數學中,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無窮」恰好是構成數學美的要素之一。

下面我們來詳細解說。把函數 $$y=F(x)$$ 的圖形想成是山坡的陵線,$$F(x)$$ 表示在 $$x$$ 點處的海拔高度。現在想像我們在假日要去登這座山,沿著山坡的曲線從 $$P$$ 點登到 $$Q$$ 點。參見圖18。

【問題6】我們總共爬升的高度是多少?

答案顯然是 $$F(b)-F(a)$$。我們要再透過「分析與綜合」來認識這個答案。

現在對閉區間 $$[a,b]$$ 作分割:

$$a=x_1<x_2<x_3<\mbox{…}<x_{n+1}=b$$

相應地,產生閉區間 $$[F(a),F(b)]$$ 的一個分割:

$$F(a)=F(x_1)<F(x_2)<F(x_3)<\mbox{…}<F(x_{n+1})=F(b)$$

我們想像將登山的路徑作成 $$n$$ 個台階,高度是適合人來走路的步幅。

第 $$k$$ 階的高度為 $$\Delta{F(x_k)}\equiv{F(x_{k+1})}-F(x_k)$$,$$k=1,2,…,n$$。接著將所有 $$n$$ 階的高度全部相加起來,就得到:

$$\displaystyle \sum^n_{k=1}\Delta F(x_k)=F(b)-F(a)~~~~~~~~~(13)$$

如果是小青蛙要來登山,那麼台階的高度要小一點,階數要作得更多。我們想像作成 $$M$$ 階,其中 $$M$$ 為很大很大的自然數,第 $$k$$ 階的高度為

$$\delta F(x_k)\equiv F(x_{k+1})-F(x_k),~~~k=1,2,…,M$$

再將這 $$M$$ 階的高度相加起來,就得到:

$$S^M_{k=1} \delta F(x_k)=F(b)-F(a)~~~~~~~~~(14)$$

最後是無窮小的精靈要來登山,山坡必須作成無窮多階,相應於 $$x$$ 點的階高為無窮小 $$dF(x)\equiv{F(x+dx)}-F(x)$$。反過來,將無窮多段的無窮小段 $$dF(x)$$,從 $$x=a$$ 到 $$x=b$$ 連續累積起來,就得到下面的 $$(15)$$ 式:

$$\displaystyle \int^b_a dF(x)=F(b)-F(a)~~~~~~~~~(15)$$

只要運用一點想像力,配合萊布尼茲優秀的記號,這些就都相當直觀顯明。我們也稱 $$(15)$$ 式為完美的積分公式,這是 $$(12)$$ 式的推廣。

對於 $$(15)$$ 式我們解釋如下:將線段(區間) $$[F(a),F(b)]$$ 分割成無窮多段的無窮小段 $$dF(x)$$,這叫做分析微分。反過來,將無窮多段的無窮小段 $$dF(x)$$,從 $$x=a$$ 到 $$x=b$$ 連續累積起來就得到 $$(15)$$ 式,這叫做綜合定積分

差和分的連續化、無窮小化、無窮化,就得到微積分。反過來,微積分的離散化、有窮化,就得到差和分。

對萊布尼茲來說,有了完美的積分公式 $$(15)$$,千古的求積分難題就容易解決了。

觀察 $$(15)$$ 式與 $${\int}_a^b{f(x)dx}$$,就可看出: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函數 $$F(x)$$,使得

$$dF(x)=f(x)dx~~~~~~~~~(16)$$

那麼透過 $$(12)$$ 式就得到

$$\displaystyle{\int}_a^b{f(x)}dx={\int}_a^b{dF(x)}=F(b)-F(a)$$

我們進一步來分析 $$(16)$$ 式的意思:$$dF(x)=f(x)dx$$ 就是

$$\frac{dF(x)}{dx}=f(x)$$ 或 $$DF(x)=f(x)$$

仍然是回歸到微分法!給 $$f(x)$$,求$$F(x)$$,使得 $$DF(x)=f(x)$$,這是反微分操作。

【定理4】(微積分根本定理)

如果 $$DF(x)=f(x)$$,那麼就有

$$\displaystyle \int^b_a f(x)dx=F(b)-F(a)~~~~~~~~~(17)$$

因此,牛頓與萊布尼茲走入微積分的路徑雖然不同,但卻是殊途同歸!

【例4】$$D(4x^3-4x^2+x)=12x^2-8x+1$$。此微分公式在例12中會用到。

連結:微積分初階—歷史發展的眼光(10)極限、無窮小量與連續函數

參考文獻:

  1. 蔡聰明:微積分的歷史步道。三民書局,台北,2009。
  2. 蔡聰明:數學的發現趣談,第二版,第19章。三民書局,台北,2010。
  3. Edward:微積分發展史,凡異出版社,林聰源譯。
  4. Simons:Calculus Gems, Brief Lives and Memorable Mathematics.McGraw-Hill, Inc.1992.
  5. Dunham:The Calculus Gallery, Masterpieces from Newton to Lebesgu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6. Toeplitz:The Calculus,A Genetic Approach.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