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火山地質簡介

Print Friendly

綠島火山地質簡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生林國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綠島,亦名火燒島,位處於台灣東南外海之太平洋上,距離台東約34公里處。島上幾乎是由安山岩質火山碎屑岩、熔岩流及集塊岩所組成。其它則像是圍繞海岸四周隆起的珊瑚礁、河流及海岸的沖積物、紅土層等,火山地形發育相當良好。島上分三個高區,分別是火燒山、阿眉山和牛子山,均保留完整火山地形及不同火山産物,同時也可能代表著不同時期的火山噴發中心。

楊燦堯(1992)將此區的火山活動分為五期:

整個北呂宋島弧包含了蘭嶼、小蘭嶼、綠島、巴丹島等,然而,其島弧岩漿起源眾 說紛紜,但單就個別島嶼的討論卻相當稀少。從之前學者所發表的綠島研究討論中,主要可分成地殼混染說及結晶分化說兩種可能,地殼混染說係指板塊隱沒後生成 的岩漿,在上升過程中,混染地殼物質,形成安山岩質的岩漿。結晶分化說係指岩漿結晶出含二氧化矽較少的礦物,使得殘餘岩漿二氧化矽含量愈來愈高,終於形成 安山岩質岩漿。例如:某些綠島火山岩中含有菫青石,可見是岩漿上升過程中可能受到地殼混染的作用(莊文星,1988)。分析一些較富化的綠島放射性異常安 山岩,推測應該是受沈積物所影響(陳正宏,1990)。楊燦堯(1992)提到,除某些異常富化標本外,綠島火山岩有大致相同的源岩成份,且岩漿性質主要 受結晶分化作用所影響。

為了研究整個綠島地區岩漿結晶分化的過程,吾人可到綠島採火山岩,用球磨機將其磨細,將磨好的岩石粉末,放至高溫爐中,來進行一系列的反應,用高溫實驗的 方式來模擬岩漿熔融、結晶的情形,殘餘岩漿經過驟冷,會以玻璃的形式存在,分析玻璃的成分可推知岩漿的成分,便可探討結晶分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莊文星 (1988) 台灣新生代晚期火山岩之定年與地球化學: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論文,共231頁。
陳正宏 (1990) 台灣之火成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137頁。
楊燦堯 (1992) 北呂宋島岩漿之演化及其地體構造模式: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共458頁。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Lu-tao_lighthouse.JPG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6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