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傳導物質(二)

Print Friendly

神經傳導物質(二)(Neurotransmitter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楊可欣碩士

神經元之間的傳遞訊息是經由特定化學物質通過稱之為突觸的神經細胞間隙來完成。這些稱之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化學物質由突觸前神經末梢釋出後,通過突觸,當與下一個神經元受體結合後,會促使細胞去極化(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或過極化(抑制性突觸後電位)。去極化會促使動作電位之發生;反之,極化則具抑制的效果。

生物學家奧圖‧羅威 (Otto Loewi) 於1921年,發現了第一個神經傳導物質。在他的實驗中,他將兩個青蛙心臟分別置於兩個盛有生理食鹽水的互相連通盒子裡,當他電刺激編號一號的心臟上的迷走神經時,一號心臟的心跳速率會減緩,稍後,他發現編號二號的心臟,其心跳速率亦跟著減慢。根據這項實驗結果,羅威假設電刺激編號一號心臟的迷走神經,會刺激該神經釋出某種化學物質,該物質擴散至編號二號心臟的盒子後,減緩心臟的心跳速率。他將該化學物質命名為 「vagusstoff」,也就是現今稱之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

神經科學家訂定一些準則用來判定一個化學物質是否可定義為神經傳導物質,不過,有少數例外。一般來說,神經傳導物質必須在神經元內被製造出來。當神經元被刺激時(去極化),神經元會釋放此化學物質,當該化學物質被釋出之後,使會與突觸後神經的受體作用,進而影響神經衝動。事實上,有些肌肉細胞及內分泌細胞上亦有神經傳導物質受體,可受神經調控。該化學物被釋出來後,必須有一種機轉使其活性消失,此稱之為「失活作用」。失活作用可以是經由再回收的機制或是經由酵素來阻斷該化學物質的作用。

常見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很多,小分子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乙醯膽鹼 (ACh)、多巴胺 (DA)、正腎上腺素 (NE)、血清素 (5-HT)、組織胺、腎上腺素等。還有胺基酸類例如甘胺酸、麩胺酸;胜肽類例如:物質P (substance P);以及可溶性氣體如一氧化氮 (NO) 等。和其他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同的是,一氧化氮並非儲存於突觸的囊胞中。相反地,一氧化氮一旦被形成之後,會很快地自神經元釋出,再迅速擴散進入另一個細胞,可活化特定酵素,啟動特定反應。

 

參考資料:
1. 小小神經科學,神經傳導物質 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chnt1_c.html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