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錯合物

Print Friendly

配位錯合物 (Coordination Complex)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二年級1322班許羿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化學科陳昭錦老師

配位錯合物或金屬錯合物是由一個原子或離子(通常是金屬)以及一組環繞在其周圍的鍵結分子或離子構成,後者稱為配位基或錯合劑(complexing agents)。許多含金屬的化合物,尤其是過渡金屬,多半是由配位錯合物組成。

結構

在配位基中與中心原子或離子結合的原子稱為予體原子(donor atom),典型的錯合物均與數個相同或相異的予體原子結合。配位基是以配位共價鍵與中心原子鍵結,配位基將孤對電子提供給中心原子的空軌域,稱為與該原子「配位」。多牙配位基則由數個予體原子組成,其中部分原子與中心原子或離子形成數個配位鍵結,這類錯合物稱為螯合物,其形成的過程稱為螯合(chelation)。配位基可以是無機物,也可以是有機分子,像烯類這類的有機物,能以π鍵與金屬空軌域形成配位鍵,如:Zeise鹽。Zesis鹽的化學式為 K[PtCl3(C2H4)],是最早有記載的有機金屬,也是最先合成出來的烯類錯合物,其錯離子結構如圖一所示。

圖一、Zesis鹽的錯離子結構

圖一、Zesis鹽的錯離子結構

配位錯合物的歷史

人們在化學研究興起的早期就已知道某些配位錯合物的存在了,即使當時大家對它幾乎一無所知,它們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普魯士藍與膽礬均為配位錯合物。前者是一種深藍帶些微墨綠色的顏料,通常使用於瓷器的染色,化學式為Fe4[Fe(CN)6]3,後者則是硫酸銅,可作為殺菌劑。

1893年Alfred Werner提出Co(Ⅲ)是具有六個配位基的八面體結構,有關配位錯合物的研究開始有突破性進展。他根據大量的實驗結果提出能解釋配位錯合物結構的配位理論,使人們得以了解在一化合物中,特定的離子或基團可能同時形成配位鍵與離子鍵,例如:氯胺鈷錯離子形成的氯化物,其結構中兼具作為配位基以及形成離子鍵結的氯離子,參見圖二所示之反式[Co(en)2Cl2]Cl結構,進而能解釋許多先前無法解釋的異構物。

圖二、 反式[Co(en)2Cl2]Cl結構

圖二、 反式[Co(en)2Cl2]Cl結構

1914年Werner年以硫酸鈷(Ⅱ)為起始物合成出具有光學活性的無機配位錯合物Hexol,如圖三所示,這也是第一個製得的純粹不含碳的對掌性分子。其後Werner又分離出Hexol的光學異構物,進而推翻了過去認為只有含碳的化合物才具有對掌性的理論。Hexol的合成與成功分離對掌異構物,使Werner配位理論獲得支持,從而奠定了配位化學的基礎。

 

圖三、 Hexol的結構

圖三、 Hexol的結構

 


參考資料
1.Coordination complex。http://en.wikipedia.org/wiki/Coordination_complex
2.Hex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xol
3.Zeise’s salt。http://en.wikipedia.org/wiki/Zeise’s _salt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1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