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酸鹼指示劑

Print Friendly

自製酸鹼指示劑 (Home-made Acid-Base Indicators)
高雄市立新莊高級中學化學科歐惠郡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自1663年Robert Boyle應用植物性色素測定酸鹼度至今,石蕊 (litmus) -地衣用氨與鹼處理後所得到的藍色粉末,仍為廣泛運用的酸鹼指示劑。大部份指示劑屬於弱酸或弱鹼性的有機化合物。酸型指示劑如溴百里酚藍 (bromothymol blue)、酚酞 (phenolphthalein) 等,在酸中呈HIn的型式,在鹼中脫去氫離子而為共軛鹼In狀態;鹼型指示劑,如甲基橙 (methyl orange)、甲基紅 (methyl red) 在鹼中為In型式,在酸中得到氫離子而呈共軛酸InH+的狀態。結構改變後對光線的吸收與反射也改變,因而顯現不同的顏色。

以酸型指示劑作說明:

$$\mathrm{HIn\rightleftharpoons H^++In^-}$$

$$K_a$$ 為酸的解離常數,達平衡時,等式 $$\displaystyle\mathrm{\frac{[H^+]\times[In^-]}{[HIn]}=K_a}$$ 成立,

移項得 $$\displaystyle\mathrm{[H^+]=K_a\times\frac{HIn}{[In^-]}}$$,取對數變成 $$\displaystyle\mathrm{pH=pK_a-\log\frac{[HIn]}{[In^-]}}$$

因為肉眼識別能力的關係,$$\mathrm{[HIn]}$$ 為 $$\mathrm{[In^-]}$$ 十倍以上時,才可看到酸性型式的顏色,反之 $$\mathrm{[In^-]}$$ 為 $$\mathrm{[HIn]}$$ 十倍以上,將可看到鹼性型式的顏色;故指示劑的變色範圍 $$\mathrm{pH}$$ 通常落在其 $$\mathrm{pK_a\pm 1}$$ 之間。

植物色素除了油溶性的葉綠素 (chlorophyll)、類葉紅素 (carotenoid) 外,花、葉、莖、果實或可找到水溶性的花青素(anthocyanin)、黃色素 (flavonoid)。花青素種類超過五百種,基本結構相似,簡介如表格:


編號R1~R7位置可以是-H、-OH、或甲氧基-OCH3,基本結構還要結合葡萄糖或半乳糖等形成醣苷 (glycoside),再與醋酸、琥珀酸一些有機酸搭配,故能形成多種化合物。已知草莓含有洋繍球素(主色橘或橙紅)與藍芙蓉素,無花果、櫻桃、桑葚裡找得到藍芙蓉素(主色紫紅),茄子與石榴則是飛燕草鹼(主色為藍或紫)。從洋繍球素、藍芙蓉素到飛燕草鹼,苯環接的-OH越多顏色就越偏藍;若花青素的-OH改接-OCH3,顏色通常又轉紅,如牡丹花與葡萄的花青素。

因環境酸鹼性的改變,導致花青素發生H+的結合或脫離,影響了結構與對可見光的吸收,使得花青素在不同的酸鹼環境下,呈現出各種的顏色變化。花青素的種類雖多,但大部份在酸中都顯現紅色、在鹼中則呈現紫色或藍色、在更強的鹼性中,則轉變成黃綠色。植物如甜菜、紅甘藍、覆盆子、草莓、葡萄、藍莓、飛燕草、天竺葵、牽牛花、紫羅蘭、罌粟、鬱金香等,於果實與果皮或花瓣中皆擁有花青素,都可作為酸鹼指示劑的材料。當氧化或溫度轉變時,花青素也會變色。以下是藍芙蓉素在不同pH值的結構與顏色:


註:$$\mathrm{pH}$$ 的定義為 $$\mathrm{pH=-\log[H^+]}$$,$$\mathrm{pK_a}$$ 的定義為 $$\mathrm{pK_a=-\log K_a}$$。


參考資料
1. 邱翼聰、林清川、方登發譯(1986),定性分析,合記出版社
2. 續光清編著(1995),食品化學,徐氏基金會出版
3. 黃榮茂、王禹文、林聖富、楊得仁編譯(1987),化學化工百科辭典,曉園出版社
4. http://chemistry.about.com/library/graphics/blancy.htm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_indicator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5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