鼯鼠的生態地位(Ecological Status of Flying Squirrels)–下

Print Friendly

鼯鼠的生態地位(Ecological Status of Flying Squirrels)–下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陳雪溱碩士

連結:鼯鼠的生態地位(Ecological Status of Flying Squirrels)–上

大赤鼯鼠一年可以繁殖兩次,每胎通常只有一隻子代。雖然目前白面鼯鼠的繁殖週期並不清楚,但是同屬的日本大鼯鼠同樣也是一年有兩個繁殖高峰,分別在春初與秋初。日本的研究人員推測,由於Petaurista屬的鼯鼠主要食物為植物,在初春時有大量的葉芽、嫩葉與花芽,嫩葉是較佳的食物來源,而初秋有大量的果實與種子出現,除了在懷孕時需要較好的營養來源,這兩種鼯鼠都是由雌性個體單獨育幼,在育幼時期需要頻繁地回巢照顧幼崽,選擇在食物資源豐富的春初與秋初繁殖可以有較高的覓食效率(圖三、圖四)。

fig3

圖三、黃杞種子,大赤鼯鼠喜愛的食物之一,常常在樹上用手抓著一整串進食。(陳雪溱拍攝)

鳥類與哺乳動物在成長之後離巢播遷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鳥類亞成體在播遷時,以雌性播遷為主的物種相當常見,雄性亞成體會留在出生地附近建立新的領域進行繁殖。雌性播遷現象在哺乳動物較少見。雖然鼯鼠播遷的研究極少,但是研究文獻顯示西伯利亞小鼯鼠便是雌性播遷為主的物種。有一研究發現,幾乎全部的雌性亞成體都會離開出生地,而雄性則有40%的個體留在原出生地附近。北方小鼯鼠、南方小鼯鼠、日本大鼯鼠與大赤鼯鼠皆具有雌性領域的特徵,雌性領域是指獨居性動物的雌性個體之間具有領域性,而雄性之間以及雌雄兩性之間則無領域性。相對於雄性,雌性鼯鼠的平均體重顯著較重,且在行為上雌性似乎較為優勢。

fig4

圖四、進食中的白面鼯鼠。(陳雪溱拍攝)

以大赤鼯鼠為獵食目標的動物包含日行性及夜行性猛禽,如褐林鴞、熊鷹與林鵰。例如屬於臺灣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的褐林鴞,非常依賴大型鼯鼠作為幼雛的食物來源,牠們在育幼時期食物來源總重量的89%是大赤鼯鼠與白面鼯鼠。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北美洲,北方小鼯鼠為北方斑點林鴞主要的獵物,另外也是各種貂科動物的食物來源。鼯鼠在食物鏈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若是鼯鼠族群銳減,以鼯鼠為食的猛禽與食肉目動物也會遭受影響。鼯鼠不僅僅長相可愛受人喜愛,在溫帶與亞熱帶森林生態系中,鼯鼠對於維持生物多樣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林文隆、曾惠雲、王穎、陳明德(2008)。喜馬拉雅林鴞(Strix newarensis)繁殖生態學:繁殖、食性與捕食行為描述。特有生物研究,10,13-24。
  2. Hanski, I. K. & Selonen, V. (2008). Female-biased natal dispersal in the Siberian flying squirrel. Behavioral Ecology.
  3. Kawamichi, T. (2010). Bi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s in the Japanese giant flying squirrel (Petaurista leucogenys). Journal of mammalogy, 91, 905-913.
  4. Kuo, C.-C. & Lee, L.-L. (2003). Food availability and food habits of Indian giant flying squirrels (Petaurista philippensis) in Taiwan. Journal of mammalogy, 84, 1330-1340.
  5. Villa, L. J. (1999). Matur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northern flying squirrels in Pacific Northwest forests. US Dep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