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III

Print Friendly

珊瑚 III (Coral II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連結: 珊瑚 II

傳統上,珊瑚的分類主要是依據珊瑚蟲碳酸鈣骨骼的表面形態與排列方式等外部特徵。近年來因為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傳統的生物分類法受到挑戰與變革,珊瑚的分類與親緣關係等研究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以石珊瑚的分類為例,傳統的形態分類將約 1400 種的石珊瑚分入 27 個科,在各國學者專家的合作之下,2008 年傳統的石珊瑚分類系統被重新修訂,許多外觀相似但分子親緣關係疏遠的種類分類地位因此調整。

一般我們以珊瑚蟲的觸手數目作為分類檢索的簡易標準:具有 8 隻觸手的為八放珊瑚亞綱 (Subclass Octocorallia),觸手為 6 的倍數則為六放珊瑚亞綱 (Subclass Hexacorallia)。少數的八放珊瑚具有可造礁的硬質骨骼,例如笙珊瑚 (Tubipora) 與藍珊瑚 (Heliopora),但大部分的八放珊瑚不具有鈣質骨骼無法造礁,珊瑚蟲是藉由共肉組織彼此相連,軟珊瑚 (Alcyonacea)、柳珊瑚 (Gorgonacea) 與扇珊瑚 (Melithaeidae) 皆屬此類。屬於造礁珊瑚主力的石珊瑚 (Scleractinia) 則屬於六放珊瑚,海邊常見的海葵、存活於深海環境體內不具共生藻的黑珊瑚 (Antipatharia) 也都是六放珊瑚亞綱的成員。

 

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造礁石珊瑚:

鹿角珊瑚科 (Pocilloporidae) 的成員以形似鹿角的兩叉分枝狀生長方式得名(圖七),是常見的造礁珊瑚,並常在珊瑚礁形成的過程中扮演先驅者的角色。

66028_p7

圖七 外型酷似鹿角的鹿角珊瑚。(本文作者陳易揚攝)     

軸孔珊瑚科 (Acroporidae) 是石珊瑚種類中最多的一科,下涵 6 個屬,是最主要且最佔優勢的造礁珊瑚物種,可以說是珊瑚礁功能健全與否的重要生態指標。海邊常見的軸孔珊瑚 (Acropora)、表孔珊瑚 (Montipora) 都是本科成員。軸孔珊瑚(圖八 a)具有明顯的軸珊瑚孔與側珊瑚孔,通常會形成樹叢狀或桌面狀的群體,表孔珊瑚(圖八 b)則以扁平的表覆狀或葉片狀的型態為大宗。

66028_p8a

圖八   軸孔珊瑚 (a) 呈現桌面狀的軸孔珊瑚。(本文作者陳易揚攝)

66028_p8b

圖八  軸孔珊瑚 (b) 呈現表覆狀的表孔珊瑚。(陳雪溱攝) 

蕈珊瑚科 (Fungiidae) 的成員具有現生珊瑚中體積最大的珊瑚蟲,且大多數都是單體型珊瑚,並具有較強的排除沉積物能力(多數蕈珊瑚能夠小幅度移動,被沉積物掩埋可自行爬出),故能生存在較為混濁的海域環境,骨骼表面的突起是很重要的分類依據。

 

菊珊瑚科 (Faviidae) 的物種多樣性高,且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是屬的數目最多的石珊瑚,種類僅次於軸孔珊瑚科,是極佔優勢的造礁珊瑚。本科不同種類的成員彼此之間不管是珊瑚礁的群體型態還是珊瑚孔的排列形式,都有極大的差異,彼此間的親緣關係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細菊珊瑚屬(Cyphastrea,圖九 a)、菊珊瑚屬(Favia,圖九 b)、角菊珊瑚屬 (Favites,圖九 c)、角星珊瑚屬 (Goniastrea)、腦紋珊瑚屬 (Platygyra)、碓珊瑚(Hydnophora,碓音ㄉㄨㄟˋ,圖九 d)都是廣泛分布且臺灣海域常見的造礁珊瑚。

66028_p9a

圖九 菊珊瑚 (a) 細菊珊瑚。(本文作者陳易揚攝)

66028_p9b

圖九 菊珊瑚 (b) 菊珊瑚。(本文作者陳易揚攝)

66028_p9c

圖九 菊珊瑚 (c) 角菊珊瑚。(陳雪溱攝)

66028_p9d

圖九 菊珊瑚 (d) 碓珊瑚。(本文作者陳易揚攝)

連結: 珊瑚 IV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