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上

Print Friendly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上
國立苗栗高級中學生物科郭美貞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為什麼可愛的袋鼠、無尾熊只分佈在澳洲大陸?台灣曾經出現的古象與犀牛,為什麼現在都沒有了?

關於這些地球上生物分佈的問題,就是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研究的主題。生態體系的演化和地理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地理限制的生物的遷徙,環境決定了能在此生活的生物,而生物也會改變地貌與環境,影響其他物種在此生存的能力。很早以前,生物學家就注意到這種關聯性,因此開始了生物地理學的研究。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兩個方向,一為探討現今生物分佈的生態生物地理學(ecological biogeography),另一個為關切大尺度時空下生物分佈的歷史生物地理學(historical biogeography)。

提到生物地理學,就不得不先介紹生物地理學之父-華萊士(A.R. Wallace, 1823 – 1913),他是英國極為傑出的田野生物學家。

華萊士在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一帶做野外生物調查時,分析陸生性動物在該地的動物相及群集 (Community)分布,漸漸在所蒐集的資料當中,注意到婆羅洲(Borneo)與蘇拉威西島(Sulawesi)、峇里島(Bali)和龍目島(Lombolk)之間,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兩邊的生物分開;界線以西接近東南亞的生物相,界線以東則接近新幾內亞的生物相。峇里島的鳥類與爪哇島幾乎相同,但在距峇里島僅約30公里的龍目島,卻只有50%的鳥類相同。為紀念他的發現,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的界線稱為「華萊士線」。而台灣和蘭嶼被華萊士線區分開來,分屬於不同的生態地理區。

回到台灣古象與犀牛消失的問題,其實不只這兩種動物,在台灣許多地方都曾經挖掘到大型哺乳類的化石,例如左鎮和澎湖水道,可是這些大型哺乳類動物從哪兒來的呢?不是有臺灣海峽阻隔嗎?亞洲大陸的動物怎麼會在臺灣出現呢?原來在冰河時代裡,臺灣海峽海水面比現在低 70 公尺時曾有「臺灣陸橋(Taiwan Landbridge)」,一些大陸動物因為避寒而南下,經由「臺灣陸橋」來到臺灣西岸一帶。

環境變化是造成臺灣大型動物消失的重要因素: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草原被森林取代,氣候從比較乾燥變成比較濕潤,象群、犀牛棲息的草原雜林地大量減少,最後物種絕滅。

請參閱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下

參考資料:
1.Cox, C. B. and P. D. Moore原著,呂光洋等編譯(2007),生物地理學:從生態及演化的角度來探討,藝軒出版社,台北市。
2.魏國彥主講,張志玲文字整理(2009),誰殺掉了台灣的古象與犀牛?科學發展441期,第48-53頁。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1 =